(39) 《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47页。 (40)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531页。 (41) 关于民族称谓与汉政治的关系,详见田继周:《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42) 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43) 《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2页。 (44) 《吕氏春秋》卷19《适威》,《二十二子》,第701页。 (45) 《汉书》卷56《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3页。 (46)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十二月“何休注”,《十三经注疏》,第2200页。 (47) 曹植:《白马篇》,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71页。 (48) 文天祥:《纪事》,《文天祥全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 (49) 曹操:《度关山》,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第3页。 (50) 《晋书》卷114《苻坚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1、2914页。 (51) 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卷12《基义第五十三》,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51页。 (52)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吴松等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2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66页。 (53)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吴松等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1辑,第452、454页。 (5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20、249、250、252、441页。 (5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7页。 (56)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8页。 (5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4、325页。 (5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9页。 (59)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6页。 (60)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51、220-221页。 (6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5页。 (62)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29页。 (6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188页。 (64)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29页。 (6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527页。 (66)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88-189页。 (6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20-2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