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http://www.newdu.com 2024/12/02 04:12:46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黄道婆别名黄婆、黄母,出生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是我国宋末元初时期著名的纺织女工,后世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她出身贫苦,成为别人的童养媳,逃出去后以道观为家,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从黎族中学会了使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她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受到百姓的尊敬,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无私的代表。 生平简介 黄道婆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黄道婆的丈夫 黄道婆生于战乱年代,曾经富饶的江南地区也在外敌的践踏下沦为灾区,她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双亲,为了能够活下去,黄道婆只能到还算富足的人家给人做童养媳,她也就在这户人家遇到了自己的丈夫。然而,丈夫和婆婆都对黄道婆极其恶劣,说到底这只是一场买卖,并不是实质上的婚姻。 黄道婆有子女吗 黄道婆 黄道婆没有子女。她是一个童养媳,但丈夫和婆婆对她不好,于是大约二十多岁的时候从家中逃跑,二人并没有子女。 黄道婆发明了什么 黄道婆自从进入黎族以后,凭借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很快就熟悉了所有的纺织工序与工具,因此回到自己的故土后,她将先进的技术带给乡亲们,除此之外,她不仅传承了优秀的纺织技艺,她还是个发明家,那么黄道婆发明了什么呢? 一方面,她全面改革了棉纺织工具,比如带来了新的剥棉花擀籽法,她教妇女们吧籽棉放在石板上,用小铁棍来撵,这样就不必再用手一颗一颗地剥籽棉,一次性就能有个六七个,方便多了。但黄道婆并没有因此就满足,她不断寻求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某天她突然想到脚踏车的原理,心中豁然开朗,经过几天琢磨后,她造出了一台轧棉机,一人喂棉,两人摇柄,棉絮与棉籽被快速分离到两侧,又快捷又省力,乡亲们都开心极了。 除此之外,黄道婆还改进了弹棉花的工具,她加长弓身,弓弦以绳代线,用棒椎代替手指来击弦,这样弹出来的棉花又松又干净。还有纺纱工具,她造出了三锭脚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是当时全球最为先进的纺车,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明。关于织布方面,黄道婆发明了什么呢?我们如今能穿上用上各式各样的花布料全都要得益于她的革新。她将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与崖州被的织法相结合,研究出配色、织染等工序,最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图案,艳丽如画,闻名全国。 人物评价 黄道婆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 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