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没有交代任何地层关系、埋藏环境和伴出遗物的牛下颌骨化石,它所承载或提供的信息量是相当有限、甚至是需要去伪存真的,对这些信息进行主观性解读,继而试图解决重大的学术问题。从采样到研究再到结论的得出,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这样的研究“范例”完全无学术规范性可言,不但对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无益,反会留下很多漏洞成为标靶。 综上所述,中国动物考古学自20世纪30年代发轫(13),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切合中国实际,已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研究体系(14),我们主张:动物考古学研究,一定要有审慎的科学态度、规范的研究过程,由动物遗存本身形态学入手,经科学采样、认真分析、多学科合作和研究,最终究明历史事实。 3.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历史背景 原文第一作者长期从事古环境和地貌研究,在其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但却对中国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不太熟悉,因为他在文章当中将距今10000多年前出现的粟(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8500年前出现的家猪(河南省舞阳市贾湖遗址)同时“穿越”到距今10660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然后认为该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合农业区之一”(one of the mixed agricultural complexes in the world),从而造成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距今10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业状况如何?东北地区有着怎样的考古文化序列?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有着怎样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这些都是我们要在此讨论的问题。 3.1 关于东北地区考古文化序列和生业模式的探讨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东北地区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张虎才教授自己也曾撰文对这一时期动物种群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动物化石属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lelodonta Fauna)(15)。以与该牛下颌标本出土年代较为接近的青山头遗址为例,该遗址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C14年代为距今10900年,出土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骸和大量文化遗物,其动物种群包括刺猬(Erinaceus sp.)、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草原旱獭(Marmota bobac Radde)、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ii Radde)、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 De Winton and Styan)、阿曼鼢鼠(Myospalax armandi Milne-Edwards)、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 Pallas)、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rica Forster)、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nides Cray)、狼(Canis lupus Linaeus)、狐(Valpes sp.)、似狗獾(Meles cf.meles leptorynchus Milne-Edwars)、普氏野马(Equua przewalakii Poliskof)、披毛犀(Coecodonta antique-tatis Blumenbach)、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野牛(Bison sp.)、鹿(Cervus sp.)等(16)。就具体种属来看均为野生动物,生业模式为采集狩猎方式,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未发现任何与动物驯化相关的遗存。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出土跟黄牛相关的牛的种类主要有东北野牛(Bison exiguu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和“家牛”(Bos taurus)(17),这些牛类动物均为野生动物,迄今,没有发现能与家养黄牛的管理或起源建立联系的证据。 东北地区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年代下限大体为距今4000年左右。生业模式在南部和北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部以渔猎为主,南部则以农业经济为主(18)。由各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以及结合考古背景进行分析的结果看,人类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随着时间进程发生了改变:距今约8000年-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通过渔猎活动获取肉食资源,另一种是以渔猎活动为主、饲养个别家畜活动为辅;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主要为以渔猎活动为主、饲养家畜活动为辅;距今5000年前又出现一种以饲养家畜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的方式;距今约5000年-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渔猎活动为主、饲养家畜活动为辅,或以饲养家畜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这两种方式继续分别存在于不同的遗址中(19)。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家养动物种类为狗和猪。家养黄牛的出现可能晚到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时代,但东北亚是家养黄牛由欧亚草原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20)。 3.2 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社会背景 从大的地域分区看,东北地区属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系统的分布区。这个系统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畜(猪、狗、黄牛、绵羊和山羊)为主要生业活动内容。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是在北方旱作农业形成过程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这个背景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观察,以期更好地梳理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历史脉络。分4个阶段讨论如下: 第1阶段: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起源 在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的东胡林遗址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粟(21)、南庄头遗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狗(22)。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校正后的C14年代约为距今11000-9000年,该遗址出土烧火遗迹以及石器、骨器、陶片、人骨、动物骨骼等遗物;浮选出的炭化粟粒“在形态上已经具备了栽培稻的基本特征”(23);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鹿多见,另发现有软体动物遗存,未发现驯化动物的遗骸;综合以上信息,我们认为当时生业模式主要为采集狩猎方式,但已开始耕作小米(24)。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市,C14年代约为距今10000年,该遗址出土有灰坑、沟、灶等以及陶片、石制品、骨器、角器、动物骨骼等遗物;根据狗的测量尺寸和形态特征,认为应属家犬,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综合以上信息,研究者认为当时生业模式主要为采集狩猎方式,但已开始出现家畜饲养,家犬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强化狩猎方式(25)。 综上,距今10000年左右处于全新世之初,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处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气候逐渐温暖,栽培粟在华北地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生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家犬的发现是为人类驯化动物提供了启示和实践。 第2阶段:距今8500-7000年左右,栽培作物拓展和家猪起源 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兴隆沟等多个遗址开始了种植黍和粟的旱作农业生产(26),华北地区的贾湖遗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家猪(27)。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C14年代约为距今8000-7000年,该遗址为大型村落遗址,出土有房址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28),浮选出黍和粟两种小米(29)。此外,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C14年代约为距今8000-7500年)也出土了以黍为主、还包括粟的两种小米(30)。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市,年代约为距今9000-7800年,该遗址为大型聚落遗址,出土有房址、灰坑、灶、壕沟、兽坑、墓葬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骨笛、动物遗存、植物遗骸等遗物(31),依据形态学、年龄结构、数量比例、特殊文化现象、病理学观察、牙齿几何形态测量、食性分析等多重证据,认为距今8500年的猪为家猪(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