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周易·系辞上》,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参见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4页。 ③ 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④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20~722页。 ⑤ 瞿林东:《会通与断代--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文史知识》1992年第3期。以上二文,收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6~84、136~148页。 ⑥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235页。 ⑦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29页。 ⑧ 参见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3页;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460页;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2页。 ⑨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3册,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00页。 ⑩ 吴怀祺:《郑樵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成就》,《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1) 李昭恂:《试论郑樵的“会通”思想》,《史学集刊》1986年第1期。 (12) 胡巧丽:《论马端临史学的会通思想及其价值》,《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3) 唐兆梅:《略论宋代史学家的“会通”思想》,《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4) 谢贵安:《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第1期。 (15) 《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16) 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3页。按:章学诚所论,涉及杜佑《通典》、裴潾《太和通选》、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不曾提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或因前者出于《通鉴》,后者继承《通典》的缘故。若考虑到马端临所论,其“史义”自当受到重视。 (17)(19) 《隋书·经籍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7页。 (18)(20) 刘知幾:《史通·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8、29页。 (21) 参见瞿林东《唐代史家的通史撰述》,见《唐代史家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如纪传体通史有韩琬的《续史记》130卷、高峻的《高氏小史》120卷,编年体通史有姚康的《统史》300卷,都是重要著作,已佚。 (22)(23) 《旧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83页。 (24) 《通典》初撰时,兵、刑合为一门,全书称为八门;定稿进呈时,兵、刑各为一门,全书称为九门。 (25) 杜佑:《通典·自序》,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页。 (26) 参见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