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讨论可知,“层累说”的局限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并未能完全占有资料所致。这可以说不完全是顾先生等“疑古”的学者的错,因为在他们提出其理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很多重要资料他们还无从寓目。而在对类似古史记述资料这样的问题做研究时,如果证据不完整将等于没有证据,这可以说是一种很严酷的证据不利理论的体现。当然,顾先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看得见的,比如王国维所写《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的价值如此明显,而顾先生对此竟毫无反应,这也许就不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了。 对于中国古史研究未来发展的基础而言,在古史史料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看到的现状就是:我们今天还不能完整了解古史记述内容的全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各种记述资料各自发生的真实情况;我们更不了解各种记述资料形成传世的和其他的文献文本中内容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出“层累说”或其他类似的完全确定的宏大结论确为时尚早。所以我感到为推进古史研究,目前最可取的态度是:1.向新事实掘进;2.对古代资料整体作“环保”;3.发展古史史料学新规范(吸收前此所有有理之成果);4.所有工作的基础向可能有的新资料开放;5.将古史研究的要求由早近代的标准提向更高(以对资料的完整占有为标志)。 点评意见:“层累说”是顾颉刚两大古史理论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古史理论界曾经风靡一时,今天也仍有很大的影响。论文从六个方面揭示了“层累说”的问题,认为“层累说”是神话学方法的一种实验性研究,由于其与当今所知古史传说资料发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对多系统古史记述系统的存在无解释,对古代实用性文字资料中出现的古史内容无深入分析,对大量非系统古史记述资料有关内容的存在无合理解释等,因而“层累说”的基本逻辑是不成立的。分析精当,论证缜密。论文提出在今天还不能完整了解古史记述内容的全部,还不十分清楚各种记述资料各自发生的真实情况,更不了解各种记述资料形成传世的和其他的文献文本中内容过程的情况之下,推进古史研究,最可取的态度是向新事实掘进,对古代资料整体作“环保”,发展古史史料学新规范。“破中有立”,切中肯綮。“层累说”的问题有时代局限性的一面,但正如论文所指出的,“当然,顾先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看得见的,比如王国维所写《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价值如此明显,而顾先生对此竟毫无反应,这也许就不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了”。毋庸讳言,这一“自身的原因”应该更为根本。这一“自身的原因”实质就是以论带史。“层累说”不是用归纳法,而是用演绎法得出的,其用心不在于古史的实证,而在于利用古史材料来证明顾先生的理论。正因如此,顾先生固然对王国维极其推崇,但其工作却“毫无反应”。也正因如此,后来的出土文献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了“层累说”的问题。对此,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 点评专家: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①参见E.R.Service,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美]E.R.塞维斯:《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975 by W.W.Norton & Company.pp.xii,xv。 ②③M.Loewe & E.L.Shaughnussy([美]M.鲁惟一、E.L.夏含夷)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73,p.70. ④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51页。 ⑤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⑥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⑦[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谢维扬、俞宣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⑧[美]S.艾兰:《世袭与禅让》,孙心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笔者对该书的评论见《传说、结构主义与历史--艾兰〈世袭与传贤〉读后》,《时代与思潮》第5辑,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⑨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8卷,第364页。 ⑩所说补足意见由李零、廖名春提出,详见陈丽桂《谈〈容成氏〉的列简错置问题》,载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11)林澐:《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载《林澐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12)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载《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3)关于上述三件出土资料的讨论,可参看拙文《从豳公盨、〈子羔篇〉和〈容成氏〉看古史记述资料生成的真实过程》,《上海文博》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