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杜维运:《史传通说》序,见汪荣祖:《史传通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vi页。 (44) 汪荣祖:《史传通说》,第11页。 (45) 汪荣祖:《史传通说》,第38页。 (46) 亦用古巴比伦之例,但极少,在此忽略。 (47) 参见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 参见朱本源:《“〈诗〉亡然后〈春秋〉作”论》,《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3期;《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4期;《孔子历史哲学发微》,《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2期。 (49) 朱本源:《“(诗)亡然后(春秋)作”论》,《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第49页。 (50)(51) 朱本源:《“〈诗〉亡然后〈春秋〉作”论》续,《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第59、151页。 (52)(53) 朱本源:《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24、26-27页。 (54) 朱本源:《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第37页。 (55)(56) 何兆武:《所谓中学与西学》,见《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26、29页。 (57)(58) 何兆武:《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科学》,见《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第93、98页。 (59) 参见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历史学两重性片论》,《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历史两重性片论》,《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对历史学的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60) 刘家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61) 刘家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62)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3) R.G.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357. (64)(65)(66) 刘家和:《史学中的求真与致用问题》,《学术月刊》1997年第1期,第113、115、117页。 (67) 参见刘家和:《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8)(69) 刘家和:《论通史》,《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3-10、6页。 (70) 参见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71) 在以下三文中,作者进一步从个案分析中不断证实这种理论假设。这三篇文章是:刘家和、李景明、蒋重跃:《论何休〈公羊解诂〉的历史哲学》,《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刘家和:《从“三代”反思看历史意识的觉醒》,《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蒋重跃、刘家和:《先秦儒家历史理性的觉醒》,《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尤其在《先秦儒家历史理性的觉醒》之中,作者在总结孔、孟、荀有关“变”与“常”、“天”与“人”、“古”与“今”之中的历史性思想之时,还分析了“性”与“习”作为历史之常与变之根本原因的问题,从而给予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一种贯穿着历史理性的阐释。 (72) 参见朱政惠:《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史林》2006年第4期。 (73)(74) Grant Hardy,Can a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Contribute to Modern Western Theory?The Multiple Narratives of Ssu-Ma Ch'ien,in Hisotry and Theory,Vol.33 February,1994,pp.20-38,23-24. (75) 除中国史家之外,日本史家佐滕正幸,印度史家Ranjan Ghosh也积极投入其中。 (76) 1996年,《历史与理论》杂志请施耐德等组织了“比较视角中的中国史学”专栏,2007年,该杂志请耶尔恩·吕森组织了“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思维”专栏。 (77) Jrn Rüsen,Som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pp.8-9.中译文可见陈新译:《跨文化比较历史学的若干理论分析》,见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8) Chun-Chieh Huang,The Defining Character of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in History and Theory,Vol.46,No.2 May,2007,pp.180-188. (79) Jrn Rüsen,Crossing Cultural Borders:How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Tink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in History and Theory,Vol.46,No.2 May,2007,pp.189-193. (80) F.-H.Mutschler,Sima Qian and His Western Colleagues:On Possible Categories of Description,in History and Theory,Vol.46,No.2 May,2007,pp.194-2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