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356-357页。 (27)戴逸:《失去了的机会--〈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序言》,《皓首学术随笔·戴逸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7-268页。 (28)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皓首学术随笔·戴逸卷》,第77页。 (29)(30)(31)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 (32)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1-42页。 (33)(34)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2-43、43页。 (35)《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页。 (36)《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第30-31页。 (3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121页。 (38)《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第36页。 (39)《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八日降调顺天府府丞王家璧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149页。 (40)《光绪七年正月初十日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152-154页。 (41)《伦敦致李伯相》,《郭嵩焘诗文集》卷11,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90页。 (42)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4页。 (43)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8页。 (44)英国还曾于1788年派凯斯卡特使团来华,但因凯斯卡特在来华途中病逝,使团中途而返。(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十八世纪的外交与中国命运》,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45)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5页。 (46)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14-15页。 (47)《剑桥中国晚清史》称:在以“自强的名义”进行的“革新”中,“教育制度和文官制度没有变化”,尽管“还是为新型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了某些机会”。(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上卷,第479-480页)而柯文也完全赞同芮玛丽(Mary Wright)这样的观点:在经济领域,“压倒的重点是重新恢复内乱前的经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14页) (48)(49)(50)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15页。 (51)此时期修建铁路及电报系统之议遭某些守旧大臣激烈反对事,参见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371页;《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497页。 (52)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170页。 (53)日本的维新官僚认为,“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教育、经济、经营等皆在我东洋之上”,主张“把开化之风移入日本,使国民迅速进入与欧美同等水平的开化之域”。(林屋辰三郎:《文明开化研究》,岩波书店1979年版,第239页,转引自宋城有:《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54)自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此后“三十余年间阐发‘中体西用’者不止洋务一派,凡谈时务、讲西学的人,莫不接受或附和这一主张”,乃至“举国以为至言”。(陈旭麓:《论“中体西用”》,《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55)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5页。 (56)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