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城市:19世纪美国城市问题探源(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6:11:27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原祖杰 参加讨论
四、城市中的另一半 不同阶级、种族以及来美时间不同的各种社会群体,在19世纪后期相遇在美国的各大城市里,将工业化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突出展现在这个时期的城市面貌中。随着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城市在空间划分上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分,而且也出现因居民成分和文化特点不同而分成的不同的阶级和种族区域。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居民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主要是沿着阶级和种族两条界线形成的。 阶级界线是划分城市中具有不同特点的居民区的自然标准。由于早期工业城市的厂房多坐落在市中心地带,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家庭多选择城市中心居住。除了工作上的方便之外,他们还可以更接近城市的公共设施而避免交通上的麻烦。出于同样的考虑,经济条件较差的新移民也选择城市中心居住,因此,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都人满为患,贫穷的工人家庭住的贫民窟(slums),通常都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很差,也缺少公共服务。一些位于市中心的贫民窟,原来可能是属于中等或上等阶级家庭的住宅。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道路的延伸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中等和上等阶级家庭为了逃避城市中心区域的喧嚣、嘈杂和脏乱,搬到较为安静的郊区。他们在市中心的房子被转卖或者转租到穷人手中,原来的单元为了装进更多的人家被一再分割,这样,原来为一家人设计的房子现在挤进了几家人。往往是几家合用一个设在室外的厕所和水龙头,住宅区内到处堆满垃圾。即使有勤快的家庭主妇能够把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但室外的公共空间通常都是肮脏混乱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期城市中心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只是到了世纪末,在公共健康运动的推动下,才开始采用饮用水消毒等措施,贫民区的卫生条件才得到改善。(38) 美国的历史学者们也注意到,并非所有属于工人阶级的家庭都住在贫民区。熟练工人可能会选择租一套舒适的房子,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住宅。一项对这个时期马萨诸塞工人家庭的研究发现,一个熟练工人家庭住在一套拥有五个房间的公寓里,地点舒适健康,周边环境也很不错。公寓设施齐全,客厅还铺了地毯。(39)为了保障市民基本生存条件,1879年纽约通过一部《住宅法》,又称《旧住宅法》,要求每间住房必须有窗户通风。开发商有针对性地发明了“哑铃”式(“dumbbell” model)楼房,在内战之后美国的大城市中一度颇为流行。所谓“哑铃”式住宅,一般是在25英尺宽100英尺长的地基上建造的五层楼房,每层分为四个单元,供四家居住,每个单元有两三个房间。(40)这种住宅设计与贫民窟相比可算是一种“科学”的飞跃,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积更多的房间以供给更多的人居住。 当然,拥有舒适住宅的工人家庭并不多,更多的工人住宅还是几家甚至几十家人挤在一栋楼里,共用一两个厕所和水龙头,室内室外环境都脏乱不堪,与中上层家庭住宅区形成强烈反差。很多城市的设计既不考虑美观也不考虑舒适,而只为了容纳更多人居住。即使是为满足《住宅法》要求而设计的“哑铃”式建筑也常常不按标准居住,一个单元中可能住进几家人,一家人合住在一个房间中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雅各布·里斯的《另一半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基督教福音派的观点出发,里斯以同情的目光观察了新移民工人阶级恶劣的生存环境,并认为“只有基督教正义观可以阻止贪欲在廉租房住户与上等阶级之间制造的可怕裂痕”。(41) 里斯是丹麦移民,1870年来美国定居,很快就在《纽约论坛》(New York Tribune)找到一份工作,报道纽约警察活动。跟随警察追踪犯罪活动让他熟悉了曼哈顿下东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在1890年发表了《另一半如何生活》一书。里斯在调查中发现了37000幢公寓楼,住着超过100万人。低工资、高房租让很多租户生活在极度贫困中,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他们的住处往往肮脏不堪,令人作呕。里斯在他的书中写道:“公寓所及之处都在酝酿着祸端,因为它们是疫病的温床,将死亡带给穷人的同时也带给富人;它们是贫困和犯罪的摇篮,把罪犯塞满我们的监狱和警局;它们年复一年地把4万人渣抛向避难所和劳动救济所;过去8年有差不多50万乞丐靠救济为生;它们保持着一个与上述因素相关的10000人的流浪汉常备军,因其致命的道德污染触及到家庭生活。”(42)另一半人的落后、贫穷和犯罪,不仅拉低了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加深了美国社会的分化与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