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是文化的感染还是民族情绪的激荡: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明朝?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申向洋


    


    十四至十六世纪为世界近代史的前期,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中国在这一时期正处于明朝,也面临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方面的转型。以服饰的变化和民族主义的兴盛为例,分析为什么明朝如此受人欢迎。


    


    明代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都在向着丰富的方向发展。明代江南蚕桑丝织业迅速发展,丝绸织绣技艺空前提高,丝织工艺科技已发展到空前水平。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均已达到高超水平,为服饰艺术的精细加工奠定了基础。明居民的生活向着奢侈方向发展,○11服饰特征也由朴素敦颐转向了华美。不仅服饰华美奢侈,而且变换周期也越来越短促。如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所写那样:“留都妇女衣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基之工,无不变易。当其时,众以为妍,及变而向之所妍,未有见之不掩口者”。


    


    


    


    


    朱元璋


    


    明前期统治阶级为维护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服饰制度来强化统治;明中晚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又导致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新局面。其形制对后世戏曲剧装、民间婚俗影响颇巨。明代既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集大成期,同时又是服饰文化注入新内容的转变期。


    


    民族主义方面,在反抗元朝统治和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渐接受了身边江南士人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华夷之辨思想。他在以灭亡元朝为目的的北伐傲文中把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一概称为“夷狄”,认为少数民族只能接受汉族的统治,否则就是“冠履倒置”,进而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表示北伐的目的是要“复汉官之威仪”。这篇北伐檄文所提出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主张,在当时元朝统治者对广大中原汉族人民进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性,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也是很有号召力的。但它同时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等人强烈的华夷对立和大汉族主义思想。


    


    


    


    


    朱元璋起义


    


    明人民族情绪之高涨,大抵是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这与当时的内外形势和民族冲突自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明朝长期面临的“北虏”之患,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其中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和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更是明蒙关系恶化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尤其是嘉靖以后,因明蒙冲突加剧,这种情形愈发明显。据说明世宗“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陈垣先生将此类因厌憎而生的避忌归入“恶意避讳例”。世宗的这种心态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表情。


    


    


    


    


    明朝疆域图


    


    当汉民族遭遇异族威胁、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之际,往往就是华夷之辨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尘封已久的元明鼎革的历史记忆得以被重新唤起,并且自然而然地被解读为一场光复华夏的民族革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