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时期“走百病”是什么习俗?有哪些讲究?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中陈经济有“走百病”,“金莲等众妇人嘲戏”的情节。众所周知,《金瓶梅》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世情小说,其中假借宋代事件背景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对明代社会的写实反映,那么这个“走百病”究竟是什么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元夜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为“遛百病”、“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一般是在元宵节(即“上元节”,元月十五),有些地方也放在元月十六日,妇女们在当日要抛开家务,或回娘家看望,或带着孩子逛庙会赏花灯,或结伴外出游玩。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明代这种习俗就已经遍布北方。至清代时期,“走百病”已经成为大江南北的妇女们的讲究。


    所谓“走百病”是一个全国性的习俗,但就像大多数习俗一样,在全国各地都有稍稍不同的变异。虽然这一习俗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多见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对“走百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而且最好要上桥去走,据说这样走能够延年益寿驱除百病。清代顾禄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边观灯边走百病


    天津的“走百病”习俗中格外强调了观赏灯会的习惯。康熙年间编撰的《天津卫志》中的“岁时民俗”有言:“上元日,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妇女群游,曰走百病。”1929年的《益世报》中提到民国时期当地妇女们还有着元宵“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从各方面总结来看,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方面,“走百步”的关键字眼在于“走”,就像今天中国人提倡“散步”、“暴走”等运动史一个目地,“走”是牵动全身的运动,也是免费且并非剧烈的有氧运动,“走百病”不需要特殊要求的场地,不需要花费高昂的器具。除非恶劣天气,“走百病”一般都能顺利地走起来。在走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臂膀、双腿的运动,眼睛也随着身边环境的不同而移动,健康身心的同时养养眼,赏心悦目,精神也随之爽朗起来了。


     
    
     


    清代元宵节盛况


    另一方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中国古代妇女原本就很少拥有自由的时间,也谈不上什么像样的“朋友圈”。但是在一年一度“走百病”的时候,妇女们可以和姊妹朋友一同结伴出行,聊天解闷,互诉心事,也是“走百病”这一民间习俗带来的好处。


    参考材料:


    采金禄:《上元节观灯走百病--北京民俗民风与养生保健》


    殷伟:《女子游艺》


    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刍议》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杨培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