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民族团结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46 新华社 张亮 参加讨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60年团结奋斗,60年繁荣发展,宁夏各族儿女始终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如今的塞上大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的理念已融入宁夏人的血脉和灵魂,680多万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共同擦亮团结的名片,共同分享团结的果实。 让各族群众共享成果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宁夏作为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始终牢固树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想,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发展,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地处南部山区的固原市是回族较为集中聚居区,回族占比达46.3%,这里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了加快当地发展,宁夏先后5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连续7年实施重大项目大会战,在政策上倾斜、产业上扶持、项目上支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山区学生营养早餐计划、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个个民生项目温暖着各族群众心田,群众盼脱贫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 马铃薯曾经是山区群众果腹的“救命豆”,在当地政府扶持和闽宁协作助推下,“救命豆”如今变成“致富豆”。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回族村民海孝依靠马铃薯淀粉制作红色品牌“红军粉”,年收入达到40万元。一批福建籍企业家落户固原,薯片、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让马铃薯走上高附加值之路,不仅拓宽了本地马铃薯销路,还吸纳了大量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各族群众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这是流传在宁夏山川大地上的一条民间俗语。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扎实基础,而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则进一步促进了贫困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固原市回族企业家何学良从贩药材起步,奋斗20多年发展到拥有6家子公司。他发挥“先富带后富”的领头作用,在解决了2000多名回汉乡亲就业的同时,还为老弱病残等没有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托养肉牛,每户每年能分红4000元。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教育引领,把民族团结“种子”不断播入各族群众心田,是宁夏多年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项基本经验。 在银川市回民三小,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选择不同教材,利用班会、晨会、队会等活动载体营造教育环境,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小学每学期都要组织民族团结征文、民族团结手抄报等比赛,潜移默化中筑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是一所专门为宁夏南部山区学子创办的高中,这所位于首府银川市的高中让大批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了城市学校,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六盘山高级中学校长金存钰说:“目前在校的回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左右,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很强,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非常和谐。”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接收了153名藏族师生。两年时间里,回、汉、藏各族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2011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各族师生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宁夏青海,扎西德勒’的欢呼让人感动。”金存钰说。 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亲越走越亲,情越聚越浓。宁夏始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同村共庄,相邻共居,形成既互相尊重又不强化差异的良好氛围。 8月的一个中午,利通区永昌社区的一场包饺子比赛正在热闹进行中,回族大妈金红英和她的汉族邻居们组队,擀皮、包馅,配合娴熟。这是永昌社区“邻居节”的活动之一。永昌社区共有居民7700余人,其中57%的居民是少数民族。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邻里关系,永昌社区每年都要举办多场丰富多彩的“邻居节”活动。 “每逢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做月饼。遇到开斋节、古尔邦节,回族居民则把自家制作的油香、馓子等美食分享给其他民族邻居。”永昌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学梅说。 金红英说:“我家对门和楼上都是汉族,但我们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他们出远门都把钥匙放在我这儿,让我给家里的花浇水。大家同住一栋楼,就应该亲如一家人。” 汉族教师姜宁和身患重病的回族青年马晓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回族大妈王兰花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承担起社区各族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银川市共享社区与北方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结亲互助”……在宁夏,各民族不分彼此一家亲的故事比比皆是,交往交流交融已成常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