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年的“新史学”(9)

注释:
    ①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②王晴佳:《台湾史学五十年(1950-2000):传承、方法、趋向=Writing History in Taiwan: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1950-2000》,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李绪柏:《“新史学”及其实质》,《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④汪荣祖:《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⑤鲍绍霖等著:《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⑥郑先兴:《新史学思潮的文化史研究理论与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南都学坛》2007年第1期。
    ⑦参见邬国义:《新史学思潮经世功能的再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⑧较早研究或对研究“新史学”与民族主义关系有启示作用的学者及其著作,该推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英文版1995年出版)和唐小兵的《全球空间与民族主义者论述:梁启超史学思想》(Xiaobing Tang: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徐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⑩许小青:《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1)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汪荣祖:《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文史哲》2004年第1期。
    (13)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第1页。
    (14)据考证,现代汉语中的民族主义一词,是梁启超于1901年在其《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首次使用。
    (15)(19)(22)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22、19页。
    (16)(21)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10、11页。
    (17)(23)余一:《民族主义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85、486页。
    (18)柳亚子:《呜呼禹之谟》,《复报》1906年第7期。
    (20)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页。
    (24)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05页。
    (25)汉驹:《新政府之建设》,《江苏》1903年第5期。
    (26)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7、44、40、41页。
    (27)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1页。
    (28)正如王汎森在其《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一文中所指出的:“1902年是梁启超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他创办《新民丛报》,而且写下来几篇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字,像《论国家思想》、《新民说》的一部分,《新史学》等,这些文章应该被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大多关心两个问题:‘国家’及‘国民’。”(见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第7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