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世界历史 >

美剧鬼片的灵感源泉:塞勒姆女巫大审判 | 秦瞳


    


    塞勒姆的女巫、马萨诸塞逐巫案,美国早期的黑历史。虽然比起欧洲动辄猎杀上百女巫的大场面来说,北美塞勒姆扑杀了二十个女巫只能算是小剧场演出,但是对于北美这个新殖民地来说,塞勒姆女巫审判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这个要从清教徒说起,清教徒信奉的是新教。


    16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分出一支成为“新教”,完成了基督教的三足鼎立,目前基督教的格局就是那个时候奠定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分天下。


    新教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承认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


    天主教认为罗马教皇有首席权——你们都要听我的。


    新教认为:《圣经》是唯一宝典,咱们都听《圣经》的,上帝什么时候说过还有一个罗马主教了?


    新教刚一诞生,就被天主教认定为异端,烧死了不少新教徒,但是随着欧洲的国王和皇帝们的君权越来越大,以及罗马教廷愈演愈烈的腐败,新教获得的好感和支持也与日俱增,终于,有一个国王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加入新教了。


    这个人就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他加入新教的原因很简单,他要把王后休掉换成小三。


    


    亨利八世


    离婚不是那么简单,这需要罗马教廷宣布他与原配王后凯瑟琳的既定婚姻无效,凯瑟琳当时已经嫁到英国24年了,温柔虔诚,深受英国民众的热爱,她出身显赫,娘家是当时欧洲第一强国西班牙,罗马教廷迫于西班牙的压力迟迟不肯答应这桩离婚,1534年,等不及的国王决定自己玩,改英国国教为新教,自己作为宗教领袖宣布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强制离婚,娶了小三,就是后来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安妮·博林。


    到了1603年,詹姆士一世接替伊丽莎白一世成了英国的新国王,詹姆士一世是天主教徒,他一上台就开始收紧宗教政策,英国国内的清教徒没有活路,只好跑到欧洲大陆。


    17世纪的清教徒有点像是二战之前的犹太人,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的是,他们的“应许之地”轻而易举地出现了。


    1620年,得到英国国王的批准,允许清教徒们前往刚建立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安家,于是第一批清教徒,大约100多人,在1620年的7月从荷兰启程前往北美,乘坐的船叫“五月花”号。


    


    “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港”,William Halsall绘于1882年


    清教徒们有一些品质很适合拓荒,比方吃苦耐劳,集体感强,拒绝堕胎等等。这些都在殖民地的拓荒时期起到关键作用。


    那时的美洲是处女地,来的人很多,先是西班牙人,接着是法国人、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们拓荒殖民,也用各自的母国文化填补文明真空。最后英国人能够一家独大也跟清教徒的坚毅和排他性有关。当然,清教徒还有一个好的品行,那就是重视教育,来了波士顿没两年,连行政体系都没建立起来,先把哈佛大学诞生了。


    到了1640年,新英格兰已经居住了超过2万的英国移民,清一色的清教徒。


    新英格兰地区位于美国大陆的东北角,包括了今天美国的六个州,它不是北美殖民地里最好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我们在《乱世佳人》里看到的绵绵不绝的红土地,壮观的火烧云,那是美国南部,堪称风水宝地。新英格兰地区是苦寒之地,不产俊男靓女和棉花,产什么呢?产偏见。


    这跟清教徒的信仰有关,他们信仰“得救预选说”,也就是说,你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恩典,这一点跟天主教和东正教都不大一样,那两个支派都承认善行的力量,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但是新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上帝是有选择的,不是每个人都配做上帝的子民,而这个资格在你诞生的那天起就作为属性刻进你的灵魂,与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都无关。


    这一点,细思极恐。你是不是好人,跟你想不想做好人没关系。上升阶梯没了,这导致什么呢?既然不是好人,那就做坏蛋吧。


    如果认为上帝抛弃了自己,人们很容易转而投入撒旦的怀抱,因为魔鬼不挑人,既然上帝把门堵上了,那么出于宗教惯性,总的有个地方去吧。魔鬼是地狱的执掌者,而作为一个死后注定要进入地狱的人来说,早一点跟部门领导达成联盟总是没错的。


    


    成书于1229年的《魔鬼圣经》里的魔鬼形象


    如此,每个人都在战战兢兢中等待着,猜测着,自己到底是不是上帝的选民呢?不是的话,是不是要跟魔鬼尽早做交易呢?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女巫就在我们身边”的说法又开始甚嚣尘上。


    我们要说的女巫大审判,就发生在距离波士顿北20公里的塞勒姆镇上。


    塞勒姆镇旁边有个塞勒姆村,居住了500人。1692年2月,村里的一位牧师帕里斯家的两个女孩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这两个小姑娘每天都是昏昏欲睡,一醒来就大喊大叫,还乱扔东西,家长刚要管教,她们就会全身抽搐,痛苦的呻吟。


    家长只有请医生上门,最后得出了诊断结果,两个女孩是受到巫术的蛊惑。


    镇上的牧师一看,来劲了,赶紧召集全镇大会,让女孩们指正谁是女巫,两个姑娘指出了三个女巫,马上抓起来,但是怪病依然没有停止,于是指控的范围继续扩大,到了1692年的5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大约有200多人被指控,塞勒姆镇和波士顿的监狱里已经人满为患。


    接着,6个人被绞死。


    


    塞勒姆女巫审判,绘于1876年


    根据女巫的处决方式,我们可以判断出年代,普遍认为女巫的尸体会成为吸血鬼,所以传统的处决女巫的刑法是烧死,16世纪英国专门立法不可以烧死女巫,这才改为绞死,接着就催生了北美的吸血鬼文化,当然,这是另外一大篇文章。


    到了1692年秋天的时候,被绞死的人越来越多,马萨诸塞湾的行政首长威廉·菲普斯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是个有理智的人,无法相信小小一个塞勒姆镇上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女巫,不停地绞死女巫也没有缓解病情的蔓延,况且指控女巫的范围已经失控,由底层贫民扩散到中产阶级,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神职人员。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威廉·菲普斯决心停止抓捕女巫行动,他于1692年10月29日下令:除非万不得已,不得关押巫术嫌疑犯,不得伤害任何在押的嫌疑犯。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692年10月29日,他下令解散特别审判法庭。1693年,菲普斯大赦所有在押的巫术嫌疑犯,并终止所有的审判。


    但是截至这个时候,为时近一年的塞勒姆女巫审判,已经让19人被处以绞刑,1人被石头压死,5人死在狱中。


    


    威廉·菲普斯爵士(1651-1695)


    他们都是无辜的人。


    在呼吁停止审判的声音里,有一个声音来自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英克里斯·马瑟,他发表了《良心案》一文,说到:就算错放过十个女巫嫌疑人,也比错杀一个无辜的人要好。


    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司法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宁可放过十个,不可错杀一人。


    在当年的审巫法官中,有一位约翰·霍桑法官,100多年后,他的后代中出了个叫纳撒尼尔·霍桑的人,祖上参与的这次大审判给他带来很大的良心拷问,于是以塞勒姆女巫案为灵感,发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讨论愚昧的宗教理念对人性美好的迫害,这本书叫做《红字》。


    


    Hugues Merle 画作《红字》,1861年


    除了催生了《红字》,塞勒姆女巫大审判还是美剧女巫类题材的灵感来源,你可以看到美剧提到女巫都或多或少得带着一些救赎的情绪,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她们是被压抑被冤枉的暗示,还把很多美好的品行赋予她们,让她们个个貌美如花,为了爱情、为了自由勇往直前,这不是女巫,是女神了。要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女巫的形象都是鹰钩鼻子的丑老太婆,具体可参照《白雪公主》。


    


    美剧《塞勒姆》中的女巫形象


    

传统的女巫形象


    这种文艺创作倾向,就是对塞勒姆女巫大审判的历史反思造成的。


    当初那些患病的女孩们,在解散了女巫审判庭之后,竟然都渐渐痊愈了,后来人们对病因给出了好多猜测,有人说她们吃了被真菌感染的黑麦面包,所以产生幻觉;还有人说,孤僻的少女在压抑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集体歇斯底里”;还是一种说法是,这是“昏睡性脑炎“,是种传染病,被蚊子传播。


    但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曾经多么的愚昧和无知,以及在一个偏见不被阻挡的社会中,“恶”是如何假善的名义而横行于世的。


    至今塞勒姆女巫大审判依然是美国中学生历史课本中必修的一章,为了提醒后来人,不要让“猎巫”行为再上演了。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用“猎巫”这个字眼来形容民众不理性的舆论狂欢,这种狂欢有几个共同点:1.攻击异见,罪名莫须有;2.对象弱小,攻击成本低;3.实施惩罚时能带来快感,引发民众嗜血一样的疯狂。


    塞勒姆女巫大审判的尘埃早已落定,但是女巫猎师们呢?他们会一直在人间游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明里游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