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运动发端于晚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几经坎坷,缓缓展开,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纵观20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交织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传统的乡村社会日益城市化,另一条是城市的现代化。这两条主线或者这两个进程互为表里、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一方面城市化是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城市现代化又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在20世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也不完全同步,形成一幅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城市化历史画卷。研究20世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对当今快速进行的城市化运动亦有借鉴作用。 一、城市化: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 所谓城市化,就是传统的农村社会逐步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过程。城市化包括很多方面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村社会逐步转变为城市社会。在这一进程中,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市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逐步城市化,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也逐渐形成。为满足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空间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功能也不断提升和完善。在城市化过程中,过去以乡村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观念逐步改变,都市经济和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城市对农村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最终将农村纳入到自己的发展进程中。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产生了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众多名城,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古代城市在本质上是从属于乡村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城乡一体化模式。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源于军事和政治的力量,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明显。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虽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是为城市里的官僚和军人提供服务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要,城市经济的消费性远远大于生产性。在古代社会,城市的居民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角色认知与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城市固然繁华和便利,但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如官僚、商贾、士子、脚夫等而言,这里只是他们为官一任的治所、科举赶考的起源地、货迁贸易的暂居所,城市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驿站,而不是最终归宿。中国有句古训--“小灾进城,大难返乡”,在另一个层面表明传统观念中城市尽管有便利之处,但乡村才是根本。 20世纪以前,中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经济活动是一种简单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在广袤的乡村,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除了食盐、金属工具等少数物资外,大多数生产和生活资料都由农民自己生产或在乡间进行简单的交换获得,不必与外界的城市社会发生联系。在这种体制下,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的,是统治者统治广大农村地区的据点,是宣传封建伦理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在经济上依附乡村;反过来,乡村在经济上制约城市,在政治上服从城市,二者由此形成一种低水平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晚清以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育和成长,传统的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沿岸城市率先开埠。通过这些口岸城市,大量洋货进入中国并逐步渗透到内地,与此同时中国的土货和矿产资源等也在这里聚集、转输到海外。在这些新兴的城市中,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商业和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导致现代金融、交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城市对农村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内陆乡村与世界市场建立联系的纽带。对外贸易导致了乡村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种植品种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经济联系也取代过去的政治联系成为影响城乡关系的最大因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渐增多,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对源自于乡村的粮食、工业原料、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去城市依赖乡村主要是因为乡村提供城市生活必需的消费品,现在城市依赖乡村则主要是依赖乡村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商品市场。城市从农村获取原料,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输往乡村,在历史上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从来没有如此的紧密。 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关系日益紧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20世纪中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开始“分离”。在过去,城市和乡村互为表里,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大多与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随时可以回到乡村。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城市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城市和乡村逐渐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城市,传统的乡土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得以形成。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很快便融入到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再也不会回到乡村,传统的城乡关系因此被打破。在新的经济格局下,城市和乡村有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分工。在城市,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和以银行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农村的经济形态。 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相当,20世纪也是中国城市的世纪,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起点较低,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是城市现代化的完成和完善化时期;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则是城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是现代城市初具雏形的关键时期。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这一表述也许不能完全涵盖其内容,但揭示了这一进程中最根本的东西,即20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城市规模和城市居民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城市内部人文生态、景观、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市民政治与文化素质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由传统向现代进行整体的转型。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素包括商业发展、工业布局的变化等。 与西方传统国家城市化进程主要依赖工业化的推动不同,中国早期城市化运动最初主要发轫于现代商业活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动地走上早期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沿海、沿江地区口岸城市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以往的新型城市。与传统的城市不同,这些开放的新型城市与外界有着频繁的交往。通商贸易的特性使得这些城市在周边农村地区和国际市场之间进行大量的不停顿的物资和信息交换,从而聚集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各种技术人才,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大,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技术、设备、物资等方面影响其他内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