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论略(3)

“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又实施了“二五”计划,此后又实施“三线”建设等一系列以工业布局和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计划,通过这些工业发展规划,不仅旧有的工业城市如武汉、上海等城市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随着新的工业企业不断向矿业、水利等资源丰富地区聚集,向中国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聚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如绵阳、攀枝花、十堰、六盘水等纷纷建立,重庆、贵阳、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的城市地位和城市功能也迅速提升,中国旧有的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20世纪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的推动是全方位的,除了工矿企业的建立和机器大生产外,工业化还带来许多相关产物,如城市文教卫生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城乡现代化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20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皆可从工业化这条线索去分析和考证,20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乡村社会因现代工业的发展,变成城市社会的历史。
    通观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影响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有商业贸易和工业建设两大因素。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这种阶段性发展格局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程度以及内部、外部的环境密切相关。除了这两个要素外,影响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如人口数量的变化和流动、现代交通方式的革新和交通格局的变化等,尽管这些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很显著,但与上述二者的影响相比相对较小,而且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讨论,都可以放在对上述二者的研究中一并进行。
    二、城市现代化:城市有机体的形成与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于19世纪末发轫,20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期,城市现代化运动与这一进程大致相当。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等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和转换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市民生活、城市管理以及工厂、住宅、城市广场、道路、通信、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医疗设施等各项建设中,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水平目标的建设过程。与通常所说的区域现代化不同,城市现代化以城市为中心,是特定城市空间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城市功能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城市现代化亦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本文着重讨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问题。
    与封建时代相比,20世纪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现代功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首先,城市由孤立的区域中心变成广泛联系的有机体。
    20世纪以前中国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城市,虽然历代都有传世的名城,但这些城市的功能结构主要体现在军事防御和政治中心方面。由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封建政权的行政与军事行为,加之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有限的交换主要在区域内部进行,除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垂直行政统辖关系外,城市之间并没有建立有机的商业联系,更没有形成城市网络,每座城市都是相对独立或孤立的。即便是像汉口、苏州、佛山这样的海内知名的城镇,也分属不同的经济区。另外,作为一个内陆型农业国家,城市要么是建立在内陆腹地的政治中心,要么是建立在边塞的军事堡垒,沿海地区除了广州、泉州等少数城市外,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系统。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近代工商业活动的开展和交通条件的变化,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区域扩大了,城市开始改变过去垂直隶属和管理的格局,超越过去的区域与外部发生横向联系并形成城市网络。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和新兴工业城市、矿业城市的兴建,出现了一批仅具有纯粹经济功能的城市和一批典型的专业化城市,它们相互协作,超越旧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地区管理网络,建立了新的经济交往机制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进而形成新的城市网络。如汉口过去只是长江中游的经济交换中心,进入20世纪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汉口与上海形成了互动和联动的城市机制。武昌本为两湖的政治中心,由于汉阳铁厂的兴办,它不仅与汉阳连为一体,而且跨越行政疆域界限,把触角伸向管辖范围以外的城市,将江西萍乡等城市纳入其能源供应基地,并直接推动大冶等新兴城市的形成。在新的城市关系形成过程中,政治和行政的力量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间经济的交往与整合。如上海作为一个经济大都会不仅在20世纪初成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同时凭借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影响力连结了南起广州、香港、澳门、福州,北到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和上至宜昌、沙市、汉口,下迄九江、芜湖、镇江等沿江城市。在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过程中,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和交通格局的变化也极大地强化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如京汉铁路修建后郑州、信阳等城市的经济被纳入武汉商圈,现代轮船运输业的发展更将武汉、九江、沙市、宜昌、武穴等城市连为一体,城市间经济互动格局初具雏型。
    至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有计划地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一批以工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形成,如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城市群,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城市群等,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城市群往往以大的工业城市为中心,配以资源性城市,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如东北工业城市群中既包含沈阳、鞍山这样的大型工业城市,也包括抚顺、本溪等资源性城市。过去,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城市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历长时间停顿后的城市化进程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形成一系列城市群(圈),其中最突出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唐城市群。新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巴蜀(四川盆地)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都在培育和形成中。
    与过去强调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新的城市群往往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一个或几个城市功能较强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性的周边城市,扩大城市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从而构成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