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人也爱吃生鱼片,吴王阖闾用其犒赏三军,曾子为孝不再食脍


    文|鲁瑛奇


    随着日料店遍地开花,人们对生鱼片的接受程度与日提升,几乎凡日料店必有“三文鱼刺身”和“三文鱼寿司”。三文鱼在入门级刺身爱好者那里点击率相当之高,不论食材,刺身这道菜的资历可要比三文鱼深得不止一星半点。


     
    
     


    日语中,生鱼片被归入“刺身”这类食物,其前身是“割鲜”“脍”。据日本出版的《饮食事典》中说,“割鲜”是日本最早调理菜肴的方法之一。刺身最常用的食材是鱼,常为海鱼,但也不仅限于鱼类,还有螺蛤类、虾蟹等等。早在《日本书纪》中便有关于“脍”的记载,公元24年,磐鹿六雁以“白蛤为脍”,献给景行天皇。凭借这道鲜美的白蛤刺身,磐鹿六雁讨得龙颜大悦,被景行天皇授为膳臣,是为膳臣远祖。直至今日,日本还有神社供奉着这位“料理之神”。


    而“刺身”一名的初见,恐怕要等到《康富记》中文安五年(1448)八月十五日一条中对鲷鱼刺身的记录了。关于“刺身”一名的由来,一种常见的说法是,由于去皮后的鱼肉不易辨别种类,所以在供应生鱼片时,会取一些鱼皮、鱼鳍等特征较为明显的部位,插在生鱼片上“自报家门”,因此得名“刺身”。另有说法是,日本人曾用“切身”来称呼刺身,然而武士阶级当权后,认为“切”字容易使人联想到“切腹”自杀,总归不大吉利,就将其改为“刺身”。


     
    
     


    这道日本传统名吃,其实并非其独一份的特产。别看现在一提生食便想到日料,若追溯有文字记载的生食文化,中国的鱼脍可远远早于日本的刺身。西周时,异族入侵,以北方猃狁的威胁最大。宣王即位之后,便命重臣尹吉甫带军深入敌地,北伐猃狁。尹吉甫大获全胜,保证了周邦的安定。根据《诗经·小雅·六月》对这件事的记载,将士们班师回朝之际,宣王特地为他们举办了庆功宴,“炰鳖脍鲤”以示嘉奖。这是鱼脍在中国文献中的首次亮相。“脍”,在《说文解字》里是“细切肉”的意思,《礼记》里则指出了其“腥”的属性,《汉书》更直截了当地说“生肉为脍”,都没有将“脍”单单限定为鱼肉,各种兽类的肉均可为“脍”。曾子曾因母亲不知生鱼之美味而决定再也不吃生鱼——“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美,吐之,终身不食”,但他并未放弃“脍炙”,也可为证。不过后来生吃各类野兽牲畜的习惯渐少,又衍生出了“鲙”字专指生鱼片。总之,当时宣王为大家准备的应该是滋补的清炖甲鱼和鲜美的生鲤鱼片。


     
    
     


    《论语》里说“脍不厌细”,也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尽管现在日式刺身中厨师会根据食材类型及部位的不同,对肉进行薄切或厚切,可千百年前中国的生食前辈们,看来还是对薄薄的肉片情有独钟。伍子胥率吴军攻楚凯旋时,吴王阖闾听说大家快回来了,也特地“治鱼为脍”,犒赏三军。没想到时间估计错误,军队回来晚了,生鱼都放臭了,只好再做一份。


    可见,当时的统治者们还是挺看得起生鱼片的,不仅乐于收到臣子们献上的生鱼片,也愿意用它来宴请宾客、赏赐胜兵。据记载,古人们还曾在祭祀这种庄重严肃的场合中用到生鱼,足见其代表着尊贵和美味。其实直至清代,生鱼片一直都在宫廷菜中占有一席之地。元朝一位蒙古太医曾记录过一些元朝皇家菜谱,其中便有鱼脍一菜:以生鲤鱼片为主材、姜葱萝卜香菜为配料制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