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取代秦朝,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一下当了皇帝,是否就把天下看作是他的私产呢?时常被征引的例子是萧何治未央宫甚壮丽,高祖以为太奢华,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四海和天下当时没有多少区别,“四海为家”是否就是把天下当作私产,也不一定。在《汉书·高帝纪下》中记载,当群臣劝高祖当皇帝时说,“大王……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这就是仍然认为如果封建功臣,就不是私天下、家天下,还有着原来的公天下与私天下的观念。另一个例子是未央宫完成后,高祖庆祝时和他父亲说的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33)这可能是刘邦以为他的产业就是天下,也可能是指他的宫室等财产。《汉书·高帝纪下》中也记载,刘邦尊他父亲为太上皇时说,“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这就是好像把天下当成可以家庭传授的产业似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王朝关于“家天下”、“天下为家”等话语很多,一个明显的意思是说“父传子,家天下”,即当时是与大同之世对立的小康社会。另一个意思是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天下、四海等,把天下统一成为一个政治实体,即从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演变而来。据尾形勇说,把天下确实当成天子自己家的例子不多,他举出只有两例:一是《后汉书·王符传》中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另外一例是《资治通鉴·唐纪八》武德九年条载唐太宗的话,“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尾形勇认为,中国古代家国不是一体,他曲折地解释说,皇帝和天子是不同的两个称号,天子是公(外)的称号,皇帝是私的称号。天子在祭祀天时,自称为“臣某”,所以古代中国一般说的是“天子以天下为家,万民为臣妾”,这个家具有公的意义,是天子和臣妾组成的家,公家,不是私人家庭的那种家。这也就是谷永说的“王者臣天下,无私家”的意思。(34)甘怀真实际也认为,中国古代家国不一体,他指出古代的“国家”可以指称皇帝本人,是一种君和臣共同组成的政治团体,所以当时所理解的国家中的家“不是亲属团体的家族或其扩大的宗族”,(35)那么也就是说家和国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体。 家和国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同样,天下、四海、六合也有多种指代,而且学者引用的有私人著作,有皇帝本人临时性的话,有后代人记前朝事所说,作为官方文件、法律文书的也有,但似乎不是太多。所以从这样的理解中推测家国一体问题似乎不能证明太多东西,我们还是另想别的证明。 三、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中国古代国家的体制是君主制,我曾经说过,中国君主制的特征是天命王权,和西欧君主制的神命王权不同,中国古代的天是自然神。天命王权的特点之一,是有公天下和家天下的观念,即《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同、小康之别。尧、舜、禹是天下为公,有德者可以当君主,实行禅让制;夏、商、周是小康,实行父子继承制,这已经不如大同盛世了。父子继承制虽然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实行的,但也被认为是小康,理想的目标是大同。所以中国政治理想中一直有“君位乃天下之公器,唯有德者可以居之”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来源,可从周代说起。周人代殷而统治,殷本来是一大邦,周是小邦,小邦周取代大邦殷,那就是有德者受天命眷顾。“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所以要“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6)这一思想一直流传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虽然观点大不相同,但是对尧舜的时代是普遍歌颂的(法家例外)。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37)为了说明尧舜的伟大,他还和其弟子万章讨论过禅让制度的实行过程,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并不是尧决定把天下传授给舜的,而是“天与之”,尧起的作用只是把舜推荐给天,天同意了才把天下给舜。如何证明天同意把天下给舜呢?孟子说尧推荐舜给天,他祭祀的时候百神享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这就是天和百姓都接受他了,所以尧的推荐就成功了。然后还用“天与之”的这个说法,把禹传位给他儿子启的故事也说成是天与之。所以“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38)现在看来,禅让制就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军事首长产生的方式,被后人美化为一种政权更迭的形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不言禅让,他说的尧、舜、禹相继的过程,是先征求四岳(氏族长老)等的意见,然后让继位者摄行政事,加以考察。这时的政体好像是一种双头政治。后来让位者死亡,群众不选择让位者的后代而选择了摄政者,于是摄政者才成为领袖。这也就是孟子说的“天与之”和百姓也都同意的证明。稍后于孟子的邹衍,倡五德终始说,当时曾产生很大的影响。阴阳五行说倡导五行相生,当帝王相信它以后,传递的消息也就是帝位虽然应乎天而成立,但逆天也就要灭亡。这一学说为秦代所接受,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五行相次转用事”,虽然这是一种循环论,但是对于王朝来说,就是皇帝这个位子不是如秦始皇所说的可以二世、三世、万世而无穷,而是有时间限制的,德既衰就得让位。所以中国的皇帝位是受天的委任而统治的,不是皇帝家族、皇帝个人的私产,已经是昭然若揭了。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所以秦是水德。(39)虽然他焚书坑儒,伐湘山树,射大鱼于海中,似乎天不怕地不怕,实际上被五德终始说所困扰,所以当老百姓刻石说“始皇死而地分”时,他就没有要传之万世那样的气派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就是说君主不是天下的主人,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吕氏春秋·贵公篇》就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强调的是天下非属于一人,即不属于君主。汉代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说,更以为人君如果行为不符合天道,就要受到警告、谴责,如果再不悔改,则伤败乃至。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在汉代尤其明显。汉成帝的诏书中说,“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累发,以告不治”。(40)后来不断有人要求汉帝退位,如眭弘主张汉帝应该到天下各处“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自封退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结果因为“妖言惑众,大逆不道”而被杀。(41)宣帝时,盖宽饶上书奏封事,称“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虽然有人替他辩护,但还是被迫自杀。(42)成帝时,谷永也多次对皇帝进谏,说“方知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建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43)与谷永同时代的鲍宣,在给哀帝上书时说,“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治天下者当以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44)这更是反对专制主义统治的明白宣告了。 唐代杜佑著《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制度史,他在州郡部的序言中说“夫天生蒸人,树君司牧,是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这明确说明皇帝是由天命令统治天下的,不过是天的代理人而已。所以,皇帝不可以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