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研究方法试谈 历史研究走到今天,仅仅对文献资料的挖掘、解读和运用已经不足,新史学倡导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运用,讲求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各学科各方法的有效利用。(35)特别是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已经为越来越多历史学者借用。在构建侨乡女性史时,多种学科方法综合运用尤为重要。 首先,田野调查是侨乡女性史研究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新研究资料、获得地方知识,(36)特别是找到相关女性和男性进行口述史访谈,对构建侨乡女性的历史尤为重要。 对现有海外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侨乡研究等有关研究成果的研读可以发现,田野调查方法广泛运用于对海外迁移的发生与发展、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等课题的研究。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社会学家陈达于20世纪30年代在闽南、粤东华侨社区采用家庭采访及实地考察的方法,了解海外迁移对华侨社区的影响。(37)又如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林金枝、庄为玑、郑山玉等对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和侨乡族谱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田野调查,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广为引用。(38) 可是,研究者的目光虽然也投向侨乡,却往往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忽略或者有偏见地定位、判断侨乡女性的历史,夸大了她们对男性移民的依赖。虽然有少数学者部分地肯定了侨乡女性在侨乡社会、家庭生活与子女教育上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侨乡女性的充分研究,无法恰当地定位侨乡女性在人口迁移史、侨乡社会史和生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于2004年为撰写博士论文到泉州对18位跨国家庭留守妻子(即番客婶)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实践证明,对这些妇女的访谈不但充实、佐证、丰富了研究资料,而且解决了笔者研读纸质资料时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这些妇女中,有丈夫定期寄侨汇的,不定期寄侨汇、寄一段时期侨汇之后失去联系、或出洋后无音无信的。既有丈夫回乡探亲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也有丈夫离家之后再无见面的。既有丈夫在外组织另一个家庭而放弃国内家庭的,有丈夫组织家庭后把海外出生的孩子送回泉州给番客婶养育,也有老年得病、空手回乡依靠番客婶生活、服侍的。现实生活中的番客婶虽然已经进入老迈之年(当时最年轻的是75岁,最老的是100岁),但她们对生活经历的记忆深刻且富有个人色彩。虽然,经年月侵袭而保留的记忆是不完整、不精确、也不完全的,但她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讲述、对自己命运的解读令人反思,她们对海外迁移的价值判断与主观观察为研究者解读这群女性的历史及其心声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资料。更可贵的是,她们中的部分人直觉地意识到,对她们的口述历史访谈是对她们历史的一种记录,从而愿意分享她们的生命故事。口述历史资料有力地补充纸质资料的不足,它是女性抒发的心声;通过口述历史访谈,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更深一层。 其次,在构建侨乡女性史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特别重要。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吸收了人类学、社会史、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已经在各个研究领域取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展现不同社会制度下女性经验的多元和复杂,对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及有关现象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事迁移研究(migration studies)的各学科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讨论女性移民在不同社会体系下多姿多彩的迁移经历,以及迁移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这不但使妇女的身影出现在迁移过程,而且使有关迁移研究的论述更加丰富和完善。(39) 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性别研究逐渐兴起的时代。与此同时,对华人女性的关注亦逐渐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亚裔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学者兴起了对美国华人女性的研究,探讨华人女性在美的经历与心声,成绩斐然。(40)近来中国大陆学者范若兰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探讨1929-1941年中国女性迁移马来亚的原因、她们在马来亚的适应和对华人社会的重要贡献,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相当成功。(41)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研究华人女性历史呈现了在悠久的中国人口国际迁移中一直缺席的女性的历史,使有关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实、内容亦更丰富与多元。 相对而言,侨乡女性史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之外学者研究侨乡女性的难度比研究在地华人女性的难度大得多,也在于中国境内相关学者常常关注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影响,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长过程中海外华人的参与,而忽略了侨乡女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要研究这群女性,学者需要转变学术观念,把社会性别理论引入研究中。显然,对中国社会侨乡女性的历史,学界至今一知半解。侨乡女性在历史构建中的缺位、失语,似乎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必然。而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把女性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收集、梳理、解读有关文献和口述历史资料,综合考察她们与男性移民、家庭、家族、社区、国家等的互动和之间关系的变化,才能比较全面地呈现女性的历史,提供由两性共同参与的人口国际迁移史、社会史、华侨华人史。因此,须要充分重视侨乡女性的历史,把侨乡女性列为课题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考查两性在人口国际迁移与地方社会中的经历、地位和作用,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侨乡女性史须要参考海内外各种研究资料,包括官方档案、报纸资料、侨批资料、文史资料、期刊、地方志书、族谱、墓志铭、各地侨乡所编的华侨志、乡讯、包括传记和民间歌谣等在内的文学资料、以及图像、实物等,特别是口述历史资料等。这些资料包含侨乡女性的各种信息,经过辨别考证加以利用,将使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成为可能。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许多有关侨乡女性的资料并未收藏于公共机构,因此要特别注重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女性的资料,观察女性生活本身。同时,在构建侨乡女性史时,应注重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注重多种学科方法的运用。 一个由两性共同构成的人口迁移史及华人社会的历史,应由两性的历史有机地组成,一方的缺席只能简单化复杂多元的历史本身,也是单调的、不成系统的阐述。因此,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史势在必行。 本文在以下研讨会论文基础上修改:《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史:资料与方法的探讨》,“海外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方法、理论、视域”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3月21-22日,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第六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s2015年10月15-18日,厦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