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五年(1800),琉球“遣陪臣子弟四人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清政府许琉球陪臣子弟四人“随同贡使北上,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琉球入监官生向克期,回国途中病故,恤银三百两。”[11](《清史稿·属国一》)咸丰八年(1858),“琉球入监官生毛启祥途中病故,赐恤银三百两。”[11](《清史稿·属国一》)咸丰十年(1860),“琉球入监官生葛兆庆病故,营葬(通州)张家湾,赐恤金如例。”[11](《清史稿·属国一》)同治六年(1867),琉球“遣陪臣子弟四人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这是最后一批琉球留学生。 此外,根据徐恭生先生的研究成果,嘉庆十年(1805)、十六年(1811),还各有4名琉球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的名字是:向邦正、 毛邦俊、梁文翼、杨德昌、毛世辉、马执宏、陈善继、梁元枢[14]。 综上,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同治六年(1867),琉球先后向清朝派遣了至少8批共约30余名留学生。 这对于“国小而贫”(王之春语)的琉球来说,还是相当不易的。这些人通过在华学习,多成为优秀的汉语人才。如《琉球实录》载:“有向永功者,极干炼,语操京音。盖曾陪贡进献,留京六载者也。”[15]更为重要的是,琉球学生归国后将成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和在琉球传播汉语汉文化的中坚力量。 濑户口律子先生指出:其时,琉球来华留学生,除官生外,尚有一些自费生在福州向当地学者学习汉语汉文化,称“勤学”或“勤学人”,名垂史册的蔡温、程顺则即其优秀代表。勤学人同样为中琉友好及琉球的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2](P13-14) 《中山传信录》卷四“琉球三十六岛”条载:“各岛语言,惟姑米、叶壁与中山为近,余皆不相通。……诸岛无文字,皆奉中山国书。我皇上声教远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这种情况,显然有该国来华留学生(包括官生与勤学人)在国内传播汉语汉字的功劳。 光绪五年(1879),日本在琉球设冲绳县,从此中国同琉球的国家关系宣告结束。 原文参考文献: [1]王之春。国朝柔远记[M].广雅书局刻本,光绪17年(1891)。 [2]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4. [3]周煌。琉球国志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光绪19年(1893)补刊本。 [4]张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5]徐葆光。中山传信录[M].二友斋藏板,康熙60年(1721)刊。 [6]黄曾省。西洋朝贡典录[M].别下斋丛书第10册。上海:涵芬楼影印清蒋氏本,1923. [7]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虞思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8]黄佐。南雍志[M].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9]吴晗。明初的学校[A].吴晗。读史札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10]罗曰褧。咸宾录[M].胡思敬辑。豫章丛书第6函。南昌: 南昌退庐刊,1917. [11]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6. [12]李鼎元。使琉球记[M].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印,1878. [13]梁国治,等。钦定国子监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358,册次600.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4]徐恭生。琉球国在华留学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4)。102-107. [15]钱××·琉球实录[A].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江苏:南清河王氏铸板。光绪甲午(189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