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史观鉴别能力 史观问题,往往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史学及其他领域。诸如历史虚无主义、实证主义、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大众史学、多元化,本质上都代表着某种史观。当前中国史学面临的挑战之一,就与历史观有关。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史观冲击下站稳脚跟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中国古代史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厚养分。 其一,中国古代史学讲求“史义”。孔子赋予《春秋》以“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面呈现出朴实与圆通两端。虽然各朝各代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变化,但是变中亦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可以说,“史义”是传统史学除“史事”、“史文”之外的第三大要素,表达的是史学主体对历史中蕴含的道理的意识、追求以及形成的历史观念。这个概念在近现代史学中已经很少提到,与西方史学理论相比更是独到。 其二,中国古代史学对“史义”的追求,可以启发我们对史学最高价值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家为什么前仆后继地探索“史义”?那个让众多史家锲而不舍又难以一蹴而就的“史义”到底是什么?不得不说,这些问题引发这样的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史学?我们的史学到底应当追求什么?我们还无法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不过,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史义”包含着一个崇高的追求,那就是对文化、民族、国家命运的关切。司马迁称许《春秋》曰“拨乱世,反之正”,冯友兰称之为“阐旧邦以辅新命”。也正是因为蕴含如此深厚的价值,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承担着维系世运的重大使命。 总之,中国古代史学蕴藏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理论的关系,努力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史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