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六“三国志多廻护”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参见同书卷二九“元史廻护处”等条。 (11)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12)季羡林:《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里的印度传说》,载《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7-94页。 (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7页。 (1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61页。按:王麻子为刀剪铺。都一处为饮食店,以烧卖、炸三角最有名,今尚存,位于北京前门大街。 (1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60、61页。 (16)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见《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7)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见《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18)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按:《隋书·经籍志》史部首列正史,称自《三国志》起,“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宋代有十七史之称,明代有二十一史之称。清乾隆时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前四史为私撰,以后诸史大都为官修,个别原为私撰后由皇帝指定为官书,如欧阳修《新五代史》。关于正史的讨论,参见柳诒徵:《国史要义·史统第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6页;杨联升:《官修史书的结构》,载《国史探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282页。 (19)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0)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五谈戏剧中的“行头”一条,谓“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极其具体,仅杂箱鬍子一项就有14种之多,可与今日舞台上的鬍子种类做一对比。《扬州画舫录》,第133-136页。 (21)齐世荣:《谈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史料价值》,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第32、33页。 (22)刘献廷:《广阳杂记》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页。 (23)王闢之:《黾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24)刘知几:《史通·杂述第三十四》,见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257页。 (25)今人高振铎定为339种,陈光崇定为359种。见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182、183-202页。 (26)司马光:《答范夢得》,《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三。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小说”原指非关大道的琐屑之言。(《庄子·外物》、《汉书·艺文志》)。司马光此处沿用小说一词,内容已更广泛,包括杂史、别史、逸事、琐记等类的著作。近世意义的小说,则指以散文体形式表现的叙事性虚构文类。 (27)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十一《史乘考误引言》。参见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8-126页。 (2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29)《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三,第677页。 (30)蔡元培:《明清史料首本第一本序》,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31)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3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337页。 (33)《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34)《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35)《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