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6)

我国的历史档案中,可以用来进行心态史研究的材料肯定也不少,我们还没有去进行这方面的发掘。但《李秀成自述》肯定是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分析的绝好材料。这份三万多字的自述,是李秀成在囚禁他的木笼中,用毛笔一字字写成的。虽然是作为供词来写的,而实际上就如同罗尔纲先生所说:“《李秀成自述》是五四运动新文学出现以前罕见的长篇自传。”供词虽经曾国藩在个别地方有所改动,但透过影印的原件,仍然可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李秀成自述》的最大特点除了系统地保存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和他本人的经历外,还真实地记录了他在被囚时的心理状态。由于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像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那样去考虑布局谋篇和斟酌字句。他只能以奋笔疾书的速度来写出自己所经历的过程、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以及自己在面对死亡时的一些想法。十四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对他的影响太深刻了,所以他的叙述,既包括对太平天国起义胜利进展的描述,也包括对太平军内部问题的种种隐忧;既包括对洪秀全对他的任用的感恩之情,也包括对洪秀全做法的不理解、不赞同甚至是直率的批评;他表白了自己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的作用,又后悔自己跟从了洪秀全,骑上虎背,不得不由;他在描述太平军的胜利的同时也曾表现出对清军和洋鬼子的蔑视,而在把希望投射在曾国藩的身上时,又说出许多阿谀奉承的话;他被俘后早已做好了一死的准备,但却给人留下了“乞贷一命”的印象。这种种矛盾的现象、矛盾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真实的李秀成的心理写照。因此,这个材料对心理分析来说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就可以摆脱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模式,有助于更客观地认识李秀成。
    细读《李秀成自述》,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李秀成对个人心理、群体心理现象的一些描述,为我们对这份自述进行心理分析创造了可贵条件。
    比如,自述中讲到1862年(清同治元年)10月,李秀成在苏州,而洪秀全要求他立即率兵救援天京,并命使臣来责备他“不忠”且有“自图之义”,李秀成心里不服,“不欲佐理”。这时,朝臣们都来劝导他,使他受了感动。他说:“一朝之大,亦有好友,亦有不情,人心是肉,劝化多言,而心自遂。”这里他讲述了自己心理转变的过程,特别提出“人心是肉”的说法,这个说法虽然只是普通百姓对于“人心”的一种粗俗的表述,但是他这样一位农民军的将领,毕竟看到了“人心”的存在,看到了“人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他也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明人的心理现象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十分可贵的。在说到太平天国的失败时,他也提到“我家人心不齐”,表明他对“人心”问题的重视。
    再如,李秀成在叙说拜上帝会在广西的传播影响了起义的发生时说:“自道光二十七、八年之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多有团练。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因而逼起。起事之时,团练与拜上帝之人同村亦有,一村逼一村,故而聚集。”这里的“聚集”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拜上帝人所以形成一种“聚集”,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心理环境所激起的。李秀成看到了这一点,是很不简单的。
    在叙述永安突围时说,秦日昌带领的太平军“移过仙逥迥,被乌帅大军追赶,杀死天朝官兵男女两千余人。众见势甚太逼,大众次日齐心,与乌军死战,复杀死乌军四、五千。乌帅被伤,在六塘圩身故”。这里的“乌帅”是指清廷任命的广西帮办军务乌兰泰。这场战斗太平军先败后胜,大败清军,得以从永安突围。转败为胜的原因,不是由于双方的军力对比发生变化,也不是太平军用了新的战略,而是由于开始的挫败激发起太平军奋战的情绪,形成一种力量,这是典型的社会心理作用的结果。
    对于“杨韦内讧”的发生,历史学家们做了很多解读,比如说韦昌辉是混入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的阶级异己分子等。但是,李秀成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事变的发生做了很深刻的说明。“东王令严,军民畏。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家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李秀成这里说得何等深刻、何等精炼!不管你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天京事变的发生,但是你不可能绕过他们“积怒于心”的事实,“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没有“积怒仇深”怎么会发生这样不可想象的屠杀事件呢?李秀成虽身不在天京,但对杨、韦、石等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他当时还只是一个下层的军官,但对事件的解读确实抓住了要害。
    说起他自己参加太平军的原因也是非常实在的心里话。他说:“西王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加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参加太平军的动机,主要是“家寒无食之故”。因为太平军“有食”,所以“不逃”。这样到后来,他回想起自己参加太平军的心情时多次说:“我自幼不知分毫之事,迷迷懞懞而来,造成今日患害,父母分离,妻儿失散,为人非肯作不良不孝不义之徒也!”“我自小为民不知,涌涌而来,情知此事者,能死亦不能为也。人无天理,非是人伦,骑在虎背,不得下骑。”我认为这些都是李秀成个人心理的真实剖白,是非常自然的流露。这些话不是编给曾国藩听的,也不是想以此来减轻自己参加太平军的责任。他能把个人以及多数群众在当时参加太平军的动机说得如此真切,是很难得的。这些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心理、群体心理的内容,是这个自述中最有心理分析价值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