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来,宋代科举制度研究日益全面深入,涉及举子资格、考官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场所、解额分配、及第授官等方面,对科举防范措施和科场处罚也有相关或专门的研究①,但对于科举责任追究虽有所论及,但尚未深入系统,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宋代的科举官吏,主要有权知贡举、同权知贡举、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详定官、巡铺官等考官。此外,科举期间的保官--知州、通判、升朝官等,他们有担保举子的权力,并负有担保的责任,也是科举官吏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相互制约,临期差遣。科举官吏是科举的组织者,又是责任的承担者。本文在以往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事实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借鉴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等理论方法,侧重科举的过程并兼顾准备、保障等多方面来初步探讨宋代的科举行政责任追究。 一、准备保障性的责任追究 宋代制定了一系列科举的防范措施和原则,无论考生还是考官,违反了这些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这实际上为科举责任追究奠定了制度性的前提。同时,宋代又在科举地准备及其过程中的保障等方面对考官规定一些职责,并追究其失职行为,保证科举的顺利进行。 考题是考生回答问题的依据,拟题则是考官的职责,也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宋代科举有解试、省试、殿试以及常科、特科等各级各类的考试,考试的内容、门类、场次都有所不同,也时有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如元祐时三省奏请的进士、新明法科考试分别有四场、五场:“考试进士分为四场,第一场试本经义二道、《论语》或《孟子》义一道,第二场试律赋一首、律诗一首,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问子、史、时务策三道。以四场通定去留高下。新科明法依旧试断案三道、《刑统》义五道,添《论语》义二道、《孝经》义一道,分为五场。”② 尽管科举考试如此复杂,宋代对具体考试的拟题范围、形式等还是作了一些正面或限制性的规定。北宋时,仁宗要求“自今试举人,非国子监见行经书,毋得出题”③,哲宗时要求“考试官于经义、论、策通定去留,毋于《老》、《列》、《庄子》出题”④、“秘阁试制科论题,于九经兼正史、《孟子》、《扬子》、《荀子》、《国语》并注内出,其正义内毋得出题”⑤。绍圣时礼部、国子监亦说:“其所试《春秋》,许于三传解经处出题。虽缘经生文,而不系解经旨处,不许出题。”⑥ 南宋时,也有一些相似的规定,孝宗下诏曰:“自今岁试闱,六经义并不许出关题,亦不得摘取上下经文不相贯者为题。”⑦ 其实,这些要求或规定,往往是在臣僚批评科举出题不当之后提出的,有时针对解试,有时针对省试,如孝宗的要求就是在国子祭酒沈揆批评“关题”之后下了上面的那一道诏书,他说:“六经自有大旨,坦明平正(道),不容穿凿。关题既摘经语,必须大旨相近。今秋诸郡解试,有《书》义题用‘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关‘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者。据此题目,判然二事,略不附近,岂可相关!谬妄如斯,传者嗤笑。此则关题之弊。有《易》义题云:‘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至此当止矣,而试官复摘下文‘君子以成德为行’相连为题。据此一句,其义自连下文,若止已上四句为题,有何不可?此则命题好异之弊。”⑧ 后来,宁宗嘉泰元年(1201)仍有臣僚批评命题,“治经以经旨为主,文辞为辅。近者经学惟务遣文,不顾经旨,此非学者过也,有司寔启之。盖命题之际,或于上下磔裂,号为断章;他处牵合,号为关题。断章固无意义,而关题之显然浑成者,多已经用,往往搜索新奇,或意不相属,文不相类,渐成乖僻。士子虽欲据经为文,势有不可,是有司驱之穿凿。乞今后经义命题,必本经旨。如所谓断章、关题,一切禁约。庶几学者得以推原经文,不致曲说”⑨。直至嘉定时,国子博士钟震还在指出地方命题中的问题,“后缘外州场屋命题,多是牵合字面求对,更不考究经旨。如以‘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合‘七旬有苗格’之类,但合七字,更无义理,岂不有碍经旨?所以关题自嘉泰元年后不曾再出。今来奏请以全题有限,自后场屋若问题关题,理亦可行”⑩。为此,关题未见尽废,但对这种命题的不当和失误,则应予纠正,并追究考官的责任。 宋代对拟题失误的处罚是比较严厉的,即使在一般考试命题,如“引试上舍”、“公试上舍”中,如有不当也是重罚。徽宗政和五年(1115),“河间府考试官引试上舍,出《书》义题‘无轻民事惟艰’作‘为难’字,陛下赦其过失,止从薄罚”,尽管“今看详于经意别无违戾”,但“系公罪事理稍重”,后来还是“诏元出题官特冲替”。又如政和八年(1118),“泸州公试上舍题目,内有差漏并错引事迹,及试经义题目,失先后之序”,显然情况要严重些,于是,“所有考试官,资州龙水县尉王行、合州司录钱挺显不子细出题,致有差错违误。诏行、挺并放罢”(11)。他们所受到的放罢处罚,自然也比冲替重一些。至于科举命题更为重要,如有失误更应追究责任,严惩不贷。如南宋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诏四川类省试院进题目,考试官何耆仲所撰第三场第三道策题,用事差错,特降一官放罢,今后不差充试官”(12)。可见,不仅罢免此官,而且还取消了他日后担任考试官的资格。当然,也有针对特殊情况的出题责罚,建炎四年(1130)九月,“诏利州试官宋愈、陈协各特罚铜十斤。臣僚言:‘驻跸会稽,是为首善之地。愈出策题谀宰相,为得王佐,夏旱秋霖,而协以为雨旸时若。导谀如此,何以求切直言?’故有是罚。”(13) 因而,宋代对考试的拟题比较重视,设置了点检官进行校阅试卷(当然也从事其他监察性的工作),同时,针对考试、点检上存在的问题,又加强对考试官和点检官的管理,正如南宋庆元时臣僚所奏: 诸郡与漕闱考官,必差一员为点检主文,凡命题与所取程文皆经点检,以防谬误。比年以来,徒为具文,一时考官各骋己意,异论纷然,甲可乙否,以致题目多有乖谬。去岁秋举,诸州所申义题,或失之牵强,文理间断而不相续。或失之卤莽,文理龃龉而不相类;赋题、论题,或失之破碎,文理捍格而不相贯,以至策问专肆臆说,援引失当,皆由点检官不择才望之士,考官中有矜能挟气者,不同心商确,故有题目出于一人之见,其他官旁睨,不欲指其疵类。及有摘发其失,出题之官独被谴责,而无点检之名。乞今后漕臣若非由科第,即别委本路提刑、提举、总领有出身者,每举从朝廷专委一司选差试官,须择其素有文声名望、士论所推者充点检官,专以文柄责之。诸考官先供上题目,点检官斟酌审订,择其当理而不悖古训,兼通时务者,然后用之。及考官所取合格试卷,点检官仍加详校,公定去留。礼部俟其申到题目及程文,再行点检。如有乖谬,将点检官重行黜责。(14) 宋宁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强化了出题和试卷的管理以及程序,明确了考试、点检官的责任,如有失误,将被重行黜责。 命题固然是科举考试的关键环节,而在考试之前及其过程中还有一些准备和保障工作要做,并且也有相应的责任。政和五年(1115)二月,翰林学士兼侍读王甫等,“乞每岁锁院前十日,令诸司官及管勾贡院什物库官,具排办足备文状,申尚书礼部,差郎官一员专行点检,保明申尚书省。内贡院见管什物与举人就试书案,岁久数多,应办不足,所存亦皆弊坏,乞特命有(司)措置添修”(15)。徽宗听从了这建议,并且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做好考试的物质准备。后又针对场屋怀挟、传义之弊和伪冒滋长的现实,加强监门官和点检官的职责,嘉定十六年(1223)正月臣僚言:“臣紬绎诸弊为日久,如门钥当责胥吏收买牢固者,监门官点检,不容灭裂。其引试日引放既毕,每日辰酉请门官监开,传送饮食。”(16) 保障的工作和责任很具体,甚至包括考场周围的防火,如元丰八年(1085)五月,“正议大夫、户部侍郎李定,承议郎、给事中、兼侍讲蔡卞,奉议郎、起居舍人朱服,各降一官。坐知贡举日,开宝贡院遗火。权知开封府蔡京、判官胡及、推官李士良,各罚铜八斤。坐救火延烧寺,延及人口,虽会赦,特责之也”(17)。这类保障性的工作属于事务性的,十分烦碎,必须仔细认真才可避免差错,否则,招致相应的责任追究。如试卷封弥差误就会遭到严惩,宣和五年(1123)御史惠柔民等言:“准敕应充府监发解别试所考官,九月二日,具武士合格字号奏闻。数内字号系内舍试上舍试卷,其当行人为是同场引试,却误同外舍试内舍印子,致有差误。除已改正,将当行人施行,并元封对号官已举觉外,所有臣等罪犯,伏望重行黜责。”于是,“诏惠柔民可罢殿中侍御史,柳约罢著作佐郎”(18)。再如。政和三年(1113)八月,臣僚言:“窃见以谓凡试院之事,虽尽在主司,至于关防周悉,全籍封弥官谨密详察。号既已定,岂容复有差互……显见封弥所并不子细点检,对二人卷子重叠用号,所失甚大。伏望重行黜责。”“诏管号官朝请郎周劲特降两官,依冲替人例施行,系公罪,事理稍重。”(19) 在科举考试过程中,需要做的防范性工作很多,若不能尽职,即会招来责罚,嘉定九年(1216)“诏知荣州杨叔兰放罢,朝奉郎刘光特降一官。以潼川提刑、权运判魏了翁言‘荣州解试拆号后,士人赵甲等诉试院欺弊事。叔兰系举送官,关防不谨,以致官吏作弊。朝奉郎刘光不能训其子,使抵冒法禁’故也”(20)。至于未能履行保障职责,甚至纵容作弊,更严加惩罚,绍兴二十六年(1156)闰十月,“诏鄂州通判任贤臣监试不职,容纵举人假手传义,特降一官”(21)。可见,在科举中出题失误,保障不足,监试不力,都会受到行政责任追究。 这类考务性责任是在考试的具体过程中直接产生的,追究往往是在事中或事后进行。而有些追究则是针对违反限制性规定或预防性规章的,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如违反锁宿限制,大中祥符七年(1014)八月就有诏云:“今后所差考试、发解并知举官等,宜令閤门候勅出。召到,画时令閤门祗候引伴指定去处锁宿,更不得与臣僚相见言话。如违,仰引伴使或閤门弹奏,并当重行朝典。如候鞍马未至,即閤门立便于左骐骥院权时供借。”这个诏书是有其原因的,“先是,王曾等授勅知贡举,与李维偶语于长春殿阁子,至审刑院伺候鞍马,迟留久之。押伴閤门祗侯曹仪虑其请嘱,因以上言,即令曾、惟演分析,与李维词同,特放曾等。乃有是诏”(22)。又如绍兴八年(1138)五月诏,“楼玮为贡院对读官,规避妻党,牒试托故出院,特降一官”(23)。所以,在科举过程中,锁院时与大臣相见言语、主持考试时不回避亲戚等会受弹劾、降官等追究。其中科举回避应当是宋代行政回避制度中的亲属、职事回避规定的组成部分,与执政和御史“不应交通”,以及“禁同省往来”等限制十分相似。这种追究,显然是为了克服人际关系、职事关连中的障碍,保障科举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