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战鼻祖:奥匈帝国的世界首个坦克方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26 冷炮历史 newdu 参加讨论
众所周知,坦克是由英国工程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首次参加实战,则是在1916年索姆河会战。但这个观点并不准确的反应了历史的实际情况。因为在坦克正式登场之前,世界各国都有过类似的概念与尝试。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如何突破敌人密布火力点的堑壕壁垒,就成为各国武器专家日思夜想的问题。1904年卡特彼勒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给了许多思考者以灵感:为什么不试着用拖拉机越过战壕呢? 卡特彼勒公司的履带式拖拉机 这个启发最后变成了英国的I-IV型坦克和德国的A7V等钢铁巨兽。不过早在1911年,有一名奥匈帝国工程师率先设计出了坦克的雏形。 库克•博斯丁是奥匈帝国的武器设计师。在20世纪初,装甲鱼雷艇是武器界的明星产品。博斯丁的目标就是开发一款陆军使用的“陆上鱼雷艇”。兼具有优良的防护和强大的火力。当时,德国戴姆勒公司推出一种号称具有突破堑壕能力的装甲车。博斯丁经过近距离考察这款装甲车,认定该车的车轮无法像声称的那样去跨越宽大型战壕。 奥匈帝国工程师库克•博斯丁 博斯丁的想法是将装甲车和卡特彼勒发明的履带式拖拉机合二为一。1911年底他向军方提交了自己的武器设计方案,博斯丁将这种武器命名为机动火炮。 应该承认,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现代坦克设计方案。它具备现代坦克的三个主要特征:带有装甲的车体、履带推进装置和独立炮塔。 博斯丁的早期设计模型 该车的设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进行了各种复杂的工程计算。机动火炮的尺寸和重量大致和后来的雷诺公司轻型坦克FT-17型相近,战斗全重约7吨。在装甲车体上方有一个独立的圆形炮塔,炮塔准备安装一门30毫米到40毫米的小型火炮,采用小型火炮的好处是可以在狭小的车体内储备更多的弹药。另外该车还可以安装两挺7.7毫米机枪,对于一辆轻型装甲车来说,这样的火力在一战已经算是不错。 如果该车投入生产,那它最有可能装备德制37毫米加农炮。这种火炮可以用来对付堡垒和堑壕里的步兵,对英法的装甲目标也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博斯丁的最终设计方案 机动火炮直接采用了一台卡特彼勒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并且对其进行了一番改进,并由此成功申请到了德国专利。经过改进的拖拉机底盘,赋予了机动火炮以良好的移动能力。该车在公路上每小时速度29公里,越野时速为8公里。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装甲车中是出类拔萃。 该车的另一个特征是具备良好的越壕性能。它在前后各装有一对用于跨越壕沟的辅助延伸车轮,这些辅助车轮可以自由升起或放下。按照博斯丁的构想,应该是机动火炮在通常情况下抬起辅助车轮正常行驶,在准备跨越壕沟时放下车轮来增强越壕能力。 博斯丁的设计特色是帮助翻越战壕的辅助车轮 机动火炮的轻巧灵便和履带的设计,也为它提供了极好的战场适应性。除了在公路和荒野上速度比协约国坦克更快,弹簧悬挂装置的设计也会帮助机动火炮穿越普通坦克难以穿过的崎岖地形。辅助车轮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作用,用于破坏贯穿整条防线的铁丝网,为后续步兵前进开辟通道。 当然机动火炮也存在一些设计缺陷。全车仅仅覆盖有4到8毫米的装甲板,只有防御炮弹破片和子弹的简单防御能力。一战的经验表明,这样的防御能力无法经受小口径加农炮或者重型火炮的射击。无论是穿甲弹直击还是榴弹在附近爆炸,都能轻易摧毁这样的轻型装甲车辆。 奥匈帝国的坦克方案最终只剩下一个原型试验品 另一个缺陷是车内人员布局。坐在车体右前方的车长是朝向车体前方,但另一名成员驾驶员是背对车体前进方向的。想要驾驶该车,就必须借助反向潜望镜,或者听从车长口令指挥。这必然会带来极大不便。 博斯丁的设计连大战后期的德国A7V坦克都比不上 最后,博斯丁的设计超过了奥匈帝国工业的承载能力。不管是弹簧悬挂装置还是可以升降的辅助车轮,技术上都太过复杂。奥匈帝国严重落后的军事工业,无力承担大规模生产如此复杂车辆的任务。所以,奥匈帝国战争部在收到设计方案后,很简单就将其否决。机动火炮至此胎死腹中,从未能制造出原型车或验证车辆。(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