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张志斌:《疫病含义与范围考》,《中华医史杂志》第33卷第3期,2003年。 ②出自汉代《释名》,见《太平御览》卷742《疾病部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册,第3294页。 ③曹植:《说疫气》,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④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25,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3页。 ⑤宗懔校释《荆楚岁时记》,宋金龙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0页。 ⑥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25,第1043页。 ⑦曹植:《说疫气》,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1,第177页。 ⑧《太上洞渊神咒经》卷3,《正统道藏》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页。 ⑨《女青鬼律》卷6,《中华道藏》第8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09页。 ⑩贾思勰:《齐民要术》卷2《小豆第七》,四库丛书本。 (11)干宝:《搜神记》卷5,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页。 (12)吴怡洁:《行病之灾--唐宋之际的行病鬼王信仰》,《唐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拙文《隋唐五代时期的瘟疫及其社会应对之道》,未刊稿。简略概括一下,就是在上述因素中,环境和习俗在唐代的作用略低,真正影响瘟疫发生的是人口的增长与迁徙以及灾荒/战乱的发生。很多时候,灾荒是瘟疫的直接触发因素。 (14)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校释》卷9,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15)《太平广记》卷325《鬼十·郭庆之》,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太平广记》卷474《昆虫二·胡充》。 (17)《太平广记》卷323《鬼八·章授》。 (18)《隋书》卷23《五行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60页。 (19)《太平广记》卷346《鬼三十一·利俗坊民》。 (20)《太平广记》卷354《鬼三十九·邠州士人》。 (21)《太平广记》卷108《报应七·李琚》。 (22)《太平广记》卷357《夜叉二·丘濡》。 (23)《太平广记》卷355《鬼四十·郑守澄》。 (24)谢应芳:《龟巢稿》卷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魏学洢:《诉父冤书》,《文章辩体汇选》卷24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范成大:《石湖诗集》卷30《口数粥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腊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由于有避疫的作用,所以需要全家上下人人均沾,是为“口数”,范诗中“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浙米如珠和豆煮……锼姜屑桂浇蔗糖”,就是周密所说的糖豆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