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史无终 《三国志》中对孙夫人的最后记载见《二主妃子传穆皇后传》一卷中,此时“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此处陈寿的处理颇为巧妙,按照常理,孙夫人还吴,并非不归,但群下劝说先主聘后的人选并非孙夫人,而是同族刘瑁的寡妻吴夫人。虽未明言,但其实陈寿已经在此处暗示孙夫人此次还吴回归的可能性甚微。为使后人理解,裴松之在此处做注时特引《汉晋春秋》为之说明。其文曰: 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1]卷34 孙夫人还吴之时正值孙刘两家争夺荆州的关键时刻,而其却在刘备身在西川之时欲带刘禅赴吴,加之刘备与其关系并不和睦恩爱,实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动机如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定:孙夫人此次还吴,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回乡省亲行为,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动机。但无论这是否是出于孙夫人的本意,她此次只身回吴,也意味着其与刘备的夫妻关系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那么孙夫人回吴之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呢?陈寿并未在《三国志》中写到,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亦并未言明。却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一条记载,言道:“先主崩于白帝城,夫人欲归不得,望江哀泣。”按此条所载之意,孙夫人虽离蜀还吴多年,但却是一个十分地重情重爱之人,对丈夫的感情并未忘怀,并对于刘备的死以及不能归蜀感到十分地伤心与难过。后世文人墨客对此亦多有臆度,但皆缺乏事实证据支撑,不足为凭。而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刘备与孙夫人的感情并非后世所说的那么恩爱有加,可歌可泣。 首先,孙夫人与先主刘备的婚姻是一场典型的政治婚姻。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1]卷32,879而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吴夫人传》记载: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生四男一女。[1]卷50,1195则孙夫人应为吴主孙权的亲妹妹。可见,孙夫人与刘备的结合纯粹是孙权为了拉拢刘备而采取的一种“和亲”式的政策而已。其后,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1]卷32,879周瑜给孙权上疏的奏文中写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1]卷54,1264计策虽为控制刘备,只不过这一建议没有被孙权采纳而已。 此后,刘备与孙夫人结婚之后的婚姻关系又如何呢?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1]卷36,949 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1]卷37,960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狈。[1]卷37,960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孙夫人才捷刚猛,但又有些恣意妄为,与刘备在年龄、性格上有着十分大地差异,从“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近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夫妻生活不仅不十分和谐而且两人之间的隔阂还非常的巨大,甚至发展到两人要分居而住的局面,据《西和志》记载:“夫人与先主相疑,别筑此城居之。”此城即指的是孙夫人城的修筑。②其后,随着刘备入川,孙夫人欲带太子回吴及以后的关羽被杀,荆州失陷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更是为孙夫人与刘备的夫妻关系合好蒙上了一层层的阴影。直至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二人再也没有和好的可能,孙刘二人在历史上最终以一个令人伤感的结局而告结束。 二、历史传说:“蟂矶娘娘”的出现与流传 孙夫人的时代虽然早已远去,但孙夫人的故事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完结。或许是人们深感孙夫人的爱情不幸,亦或许是受《汉晋春秋》记载的有关孙夫人“望江哀泣”的书写。在我国民间,有关孙夫人的传说从未停止,且越传越多③,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蟂矶娘娘”的传说了。 对于蟂矶娘娘的传说,《三国演义》第84回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4] 上述所谓蟂姬祠的描写很明显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工创作而成的。那么此传说的真伪如何?中国历代学人雅士对此亦兴致颇深,如明代贺复征编选的《文章辩体类选》一书中,收录了王宗圣的一篇名文,论及蟂矶娘娘传说的真伪。现抄录如下: 备定益州时,孙夫人还吴已十载。群下劝之纳刘瑁妻为夫人,后进为王后,皇后,尊为太后,皆瑁妻吴氏。盖孙在刘仅五年。先主、后主即位,推尊俱不之及。其称夫人,仍牧夫人是已。权始谋诸内,将于闺闼之内,甘心备焉?不可而迎归。事成孙夫人舟及矶,且近建业,自喟不忍见兄,遂没于矶,则其死在备之先。其即位也曷不加尊而表之乎?或谓省母过滦江,闻昭烈崩哀殒。此则其死在备之后,禅之即位又曷不推尊而表之乎?若权母以已丑崩,昭烈以壬寅崩,谓壬寅省母归,则其所省者,非既卒之母耶?归妹在辛卯,省母在壬寅,岂归吴矣而又曷日返蜀耶?要皆不经之言,无足辨者。使孙果为刘而死,则其轰轰然。贞心姱节可垂后世,而烈穆二后传未尝少及之,何也?独于穆皇后传附见孙夫人。然及其还吴之因而不及其死刘之,故彼所欲有甚于生,是岂轻死者耶?[5] 很明显,王宗圣的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他也认为传说很美。其后顾炎武在《日知录》卷31的“蟂矶条”写道:“芜湖县西南七里大江中蟂矶,相传昭烈孙夫人自沉于此,有庙在焉。”[6]1764。又引《水经注》言:“武陵孱陵县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6]1764但是在他看来:“孙夫人自荆州复归于权,而后不知所终,蟂矶之传殆妄。”[6]1764但在同一条目下就《赵云别传》孙夫人归吴条又有孙氏注曰:“据此,则孙夫人之还吴与沉江俱未可知。不宜竟断为妄。且黄山谷文云:矶有灵泽夫人庙,相传蜀先主夫人葬此。元林坤《诚斋杂记》:‘先主入蜀,权遣船迎妹,妹回至焦矶,溺水而死,今俗呼为焦矶娘娘’。则自宋元以来相传久矣。”[6]1764 顾、孙以后,中国学者对于蟂姬娘娘的传说的真伪依然兴致不减,考释者亦多有之。《江南通志》卷200中的“蟂矶”一条就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文曰:“今考芜湖,吴地。夫人既以蜀为重,必不肯当先主之出而挈子归吴。既已归吴,又何必以身殉蜀,既欲殉蜀,又何不死于蜀地而死于吴地。皆不可解,似当以顾说为正。”[7] 蟂姬娘娘的真伪姑且不论,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为夫殉情却孤独无助的悲剧女性形象,孙夫人是牢牢地打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里面了。数千年间,中国的传统文人雅士对其悲叹者有之,吟诵者有之,赞誉者有之,直至宋元以后,经过一些艺术创造者的加工和改造,一个个新的孙夫人形象逐渐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