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学在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叙述方式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数字史学”概念便是其中之一。在学者看来,与传统史学相比,数字史学能清晰地表达历史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序列变动中的相互关系与互动作用,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视角促进传统史学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发展。 围绕数字史学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袁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振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涛,透过他们的思考与研究,探寻数字史学的发展路径。 数字史学拓展历史问题的研究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数字史学缘何兴起?在您看来,与传统史学研究相比,数字史学具备何种特点和优势? 王涛:数字史学的兴起有思想史的学理背景,也有技术进步的推动。西方哲学体系中向来有科学主义的倾向,兰克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的原则,就是科学主义的体现。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电脑的商业化推广,为数字史学的兴起做了技术准备。相较于传统史学,数字史学在史料的来源上具有开放性,研究方法上具有交叉性,成果的发表上具有互动性,历史的写作上具有非线性等特征。我在具体历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愈来愈强烈的认识到,数字史学最具优势领域是能够为史学研究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长时段、大跨度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动辄涉及千年的发展趋势、涵盖海量文本的历史问题,传统方法无法涉足,但在数字史学的辅助下,历史学家具备了解析这些历史现象的可能,由此拓展了历史问题的研究思路。? 牟振宇:数字史学大致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计量史学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或者说,数字史学是计量史学的一种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史学的兴起与电脑和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直接相关。数字史学前后经历了从存储、查询和利用资料,到复杂的模型构建,以及多纬度空间重构与视觉化等几个阶段。与传统计量史学相比,其优势在于:其一,对空间的关注得到加强。与传统的计量史学多基于二维空间的数理统计不同,数字史学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建构复杂的空间模型,实现三纬甚至多纬的空间关系分析,故精度更高,内容更丰富;其二,数字历史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跨领域的国际合作,随着国内外相关机构对海量文献的逐步公开和数字化,仅靠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力量,已经不能胜任处理如此海量的档案文献,跨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成为常态;其三,数字历史的优势在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出版,而是更加多样化,内容更为丰富,比如通过Web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将研究成果将以图片、地图、视频等数字化的形式,更快捷更便利的让更多人了解。普通人可直接参与撰写或修改。 袁林:就研究手段而言,计算机技术给史学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使许多原来必须人工完成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并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大大节约了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基于现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并展望未来,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极其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史料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信息。例如我们最近完成的“汉籍数字图书馆”2.0版(http://www.hanjilibrary.cn/),从中可以获得世界最全的汉字古籍目录信息、接近40%原件图版信息,只要连通互联网就可使用,真正实现“身居陋室,坐拥书城”。 二、实现部分史学研究的自动化。例如,我们已经完成的文献对校软件,3个版本100万字的文献,可在30秒内完成对校并生成初步校勘记。另外,在史料史实考证、史学论文初稿写作、史学研究大数据把握与分析等方面,我们都进行过模拟实验,在原理上都是可以实现的。 三、使计量史学得到切实发展。计量史学是我国史学研究的短板,除了定量数据整理不足而外,没有恰当的工具是障碍之一,例如我在《西北灾荒史》中用谱分析方法计算灾害发生周期,如果手工计算,几乎不可能完成,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完成了这一研究。 四、使研究成果交流实现即时化。通过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可以迅速并精准地交流研究成果,例如我们在《汉籍数字图书馆》中就设计有针对确定文献的确定位置交流研究成果的功能。 五、使研究成果展示形像化。例如我曾使用过国外学者复原古埃及实景的数字化系统,就像漫步于当时当地,如果再配合以VR(虚拟现实技术),那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实现“穿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