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学(4)

二 当代史学的三种研究形态
    不管这场变革带给史学的未来前景会是怎样,就眼下的事实说,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传统的研究形态已经明显有所改变。就当下史学界的状况看,可以描述的史学研究形态有三种,试约略述之。
    1.传统史学研究形态
    所谓传统史学研究形态,是指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阅读文献、爬梳材料、历史考据为基础,以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历史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史学研究活动。这也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前,史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这种研究形态,遵循下边依次递进的研究程序:
    (1)现实启迪→历史感悟→问题意识
    (2)掌握问题状态,明确研究方向
    (3)文献阅读→搜集材料→材料甄别
    (4)分析材料→凝练思想,形成观点
    (5)结构文章→编排材料→论文写作
    在传统史学研究形态下,历史研究活动一般是经历提出选题,阅读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材料、形成观点,结构文章、写作成文这样几个研究阶段。当然,其中的搜集资料,则是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手工摘录卡片的过程。大体上,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主要的科研训练阶段,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传统史学研究形态下的史学研究,基础是比较扎实的。因为,问题的提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不然就不可能有所谓历史感悟。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旦确定了选题,还要根据选题的需要做有针对性的阅读,或者说是为写作而进行阅读,带着已经确立的问题意识,精读主要文献,泛读相关文献,在浩瀚的文献中寻找有价值的历史论据,并提出尽可能将有关材料一网打尽这样的严格要求。如此下来,传统史学研究,在基础资料方面用的工夫最长,研究的过程、思想酝酿的时间都很长,所形成的研究结论,也可能更成熟,更稳妥,更可靠。
    传统史学研究形态的优势就在于这个读书时间的拉长,因为,这不仅仅是夯实了读书的基础,其不可忽视的副产品是拉长了思考的时间。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初入史坛时做两汉地价研究,就是个很真切的案例。汉代地价,之前人们基本上没有做过,是个新的课题,因此,整个搜集资料的过程完全靠自己去完成,没有多少现成的材料可以借鉴。为了尽可能完全地占有材料,尽可能地将相关材料一网打尽,就给自己制定了读书方案:
    需要精读的书有《史记》汉代部分、《汉书》《后汉书》。这是在选定了题目之后的读书,是有针对性的为搜集地价资料而读书。所谓精读也不是逐字逐句都要弄懂它,而是要求全覆盖,一篇不拉,就像《史记》《汉书》中的表也不能放过,因为那些表的注文中,都可能夹杂有对物价有用的资料。
    需要泛读的书有《全汉文》《全后汉文》《风俗通义》《两汉博闻》《三辅黄图》《两汉纪》《盐铁论》《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九章算术》《四民月令》《隶释》《贞松堂集古遗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甲乙编》,等等。
    另外,还要查阅近代以来的汉代出土材料,譬如要系统翻阅《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以收集考古出土的汉代地券资料。
    诸如以上文献,即使很匆忙地翻阅,也不是一两个月所可以完成的,记得当时这个读书搜集资料的过程持续了半年多时间,最后获得了一本包含两百多条材料的汉代物价资料集。我们现在要讲的问题是,在这个半年多的时间内,笔者所做的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问题,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对论文主题的思想酝酿。期间,对每一条材料的发现及其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对自己学术观点的一次证实或考问,是对问题意识的一次检验。搜集材料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章观点思考、酝酿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反复酝酿的过程。这是传统史学研究形态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实质性阶段,最后的思想成熟、观点形成,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的。
    2.新史学研究形态
    所谓新史学研究形态,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条件下,形成的史学研究形态。这种研究形态的一般程序是:
    (1)现实启迪→历史感悟→问题意识
    (2)掌握问题状态,明确研究方向
    (3)关键词设定→电子检索(互联网、数据库)→材料甄别
    (4)分析材料→凝练思想,形成观点
    (5)结构文章→编排材料→论文写作
    很显然,和传统史学研究形态相比,新史学研究形态的最大特点,是文献检索技术的改变,他不需要再由作者穷尽心力地去博览群书,一页一页地查找翻检,省去了史学研究中这个阅读原始文献的漫长的过程,可以在电子文献数据库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搜索到过去几个月所不能穷尽的文献资料。而如前所言,传统史学研究状态下的阅读文献,则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如今省却了这个阶段,研究的形态自然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是研究的过程、时间大大压缩,很可能过去要半年、一年才可能完成的一篇论文,现在也就是十天半月就可以落笔;其次,它不仅仅是研究过程和时间的压缩,而且是对那个十分必要的读书阶段的超越,在选题确定之后,已经不需要再经历那个查阅原始文献的过程,不需要作者一页页翻书的那个直面文献并与文献信息反复交流的过程,于是,上述所言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对问题意识的反复酝酿,这个过程中对历史本身的一再感悟,都统统被省略掉了。或者说,它是省略掉了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于是,如此完成的论文,其思想厚度就会大打折扣,就会有人们无法感知的缺憾。这些年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史学研究的虚假繁荣,论文数量激增,但学术思想贫乏,真正的问题突破无从谈起,而快餐式成果大量累积。这种状况是不是与由于文献搜集技术的改变而挤压了思想挖掘的深入所造成的结果呢?
    如此说来,数字化时代所造成的学术研究状况是不是就只是负面的效应呢?对于任何新生的而且是必然的历史发展,我们都不宜做出这样的判断。从现代理性出发,科学技术的任何真正的进步,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延伸着人类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绝不可能只是负面的。它既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现,也推进着人类创造力的发展,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去看待它所带来的改变。笔者以为,新史学研究形态所以为“新”,的确有它新的方面,有对传统史学根本性的改造,有传统史学研究形态下永远不可能企及的史学研究境界。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做专题讨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