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扭曲的史学研究形态 所谓扭曲的史学研究形态,是指非正常的、与科学的史学研究不相适应、不能达到客观科学的史学认知的研究状况,是在新的史学研究条件下,由新的史学研究风格所滋生的研究状况。从研究形态的角度说,它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本文所说的扭曲的史学研究状态,其一般研究程序是: (1)现实启迪→问题状态→问题意识 (2)掌握问题状态,明确研究方向 (3)关键词设定→电子检索→分析排比材料 (4)结构文章→编排材料→论文写作 把这种研究程序和前边的两种研究形态相比,它不仅少了传统史学研究形态中在确定选题之后的阅读文献阶段,而且也缺少了前两种形态所共有的“历史感悟”基础。也即是说,如此从事所谓历史研究的人,缺乏必要的历史学读书基础和史学研究素养,是一个没有历史学基础的人直接跨入史学研究领域,单靠电子检索所获取的材料,而进行的所谓研究过程。 在传统史学研究形态和新史学研究形态中的“历史感悟”,不是一个简单的要素,而是表征着研究者的历史学基础,是研究者在接受长时间的历史学训练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读书基础和史学思维训练。正是有了这样的学术基础,他们在观察现实社会时,才可能把现实与历史相联系,产生历史感悟,发现历史问题,并最终形成问题意识。现在,一个缺乏历史学基础的人,仅仅凭着对现实的某种感悟,意识到现实的某种需要,便操起网络工具进行相关文献检索,然后对一条条孤零零存在的资料进行排比分析,就得出某种与自己的预期相匹配的所谓历史结论。这样的研究,从形式上看,是历史的论证方式,是历史资料的堆积性支撑,貌似符合历史学拿证据说话的学科属性,而究其实则是类似文学上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只不过是,文学创作的主题先行,是在没有题材没有实际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之前就先确定了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配题材,安排人物,制造情节;而我们的这种所谓历史研究,则是在几乎没有任何历史学基础的情况下,先确定了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然后再去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资料以证其成。历史生活的复杂性,几乎可以为我们的任何观点提供佐证,于是,任何先验的主观性认识,都不难在浩瀚的大数据中找到“根据”,所以,要想证明任何主观的先验的看法,在大数据时代都是可能的。然而,当你尚缺乏对于历史的环境基础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所获得的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批判的能力从而不能进行科学的材料鉴别的时候,如何去保障研究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呢?在这种扭曲的史学研究形态下作出的所谓历史结论,大多是靠不住的,其研究的科学性是要受到质疑的。所以,我们指出这样一种研究形态,并不是肯定它作为一种存在的合理性,而恰恰是史学研究所需要警惕的一种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