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古代史:于绵密中见宏通(2)

学术史梳理推动史学发展
    学术史的梳理和总结,是历史研究的必备功课,更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不二法门。每逢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年份,学术史的总结活动便会大力展开,许多问题得以清理,有助于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般年份,学术史总结并未消逝,而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刊物对上一年各个专门史、断代史的研究状况予以总结,提供的学术信息弥足珍贵,参考价值颇高,这已经形成惯例。
    历史学者随机撰写的学术史总结,范围大小有别,专题或宽或窄,大部分有为而发。对一些重要史学著作的书评,均有学术总结的特色,问题在于如何提倡学术的公允与兼指得失,为读者提供更有意义的启发,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不应一味赞扬。除《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刊物全面性的年度总结外,许多学术讨论会也以史学研究状况的总结为宗旨,例如关于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状况的学术研讨会,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有益作用。历史学者的讲座活动是史学研究的一个侧面,对以往相关成果的总结和评议往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媒体的传布,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小觑。2016年,出现了较具特色的历史学总结之文,例如,对西藏历史和史前史研究状况的总结,具有推动边疆史地研究的作用。
    史学研究状况的总结,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深入,特别是具有史学史学科特色的总结,强化学术性,与史学长期发展的来龙去脉相联系而予以评论,是中国古代史学术研究所急需。
    会通性研究蓄势待发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近年存在颇多意见分歧,有些观点之间抵牾冲突。对一些史料文献的评价和辨识,更有着或坚认其真实、或指斥为作伪的不相容见解,甚至对一些原已被学界确认为伪书的文献出现了新争议。可见,古文献的辨伪存真仍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焦点之一。
    2016年,史学论辩有所进展,特别是对“新清史”的批评,呈现出理论性辩争与具体史实考订相结合的状态,即不仅争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理念问题,而且考辨各方论证中的史料依据是否确切合宜。这项论辩同样激发了历史研究的新探索,一些原先鲜为人关注的概念、命题和历史问题进入研讨的视野,例如,什么是“中国”?“中国”的概念含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涉及诸多历史理论观念,充分的学术讨论有助于使古代中国的画面和发展的影像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历史研究若干年来的主要倾向,曾被指责为“碎片化”,即轻视了宏观研究和理论性探讨。2016年,宏观历史研究和理论探讨颇有起色,对历史学发展新路径的设想也多有抒发,例如关于“公众史学”理念和实践的探讨,具有一定影响。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史学新模式、新方法,史学界也有系统性的论述,具有引领新潮流的意义。在史学界,要求中国古代史研究应当中外会通、古今会通,以及要求放宽文史研究的视野等呼声,络绎不绝。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的宏观研究和理论性建设,正在日益细化和拓展的微观研究基础上蓄势待发,将会出现具体研究和理论性探索并行不悖、共同兴盛的局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