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写好中国当代社会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日益受到史学界关注。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是在社会史兴起的背景下,由社会史与当代史交叉融合形成的产物。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已经进入构建学科体系、编纂通史的新阶段。近日,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接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世飞表示,中国当代社会史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在内涵上不仅时间跨度不同,而且中国当代社会史有着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宽泛的内容;在外延上,中国当代社会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行业、人数,远超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从范围、行业和人口数量上来说,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要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更为复杂和丰富。概言之,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当代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环境、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和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张世飞介绍,具体到中国当代社会史,还要在上述内容外补充一些,如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等内容。因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内容更加复杂丰富,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这一体系至少要把以上几个方面都囊括进去。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铮认为,“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几百年之后,现在所说的‘近代’、‘现代’就很难再称为‘近代’、‘现代’,‘当代’也是如此。为了避免这一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这一称谓是一个更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概念,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史是一门“问题史学”,它重视从现时出发来探讨历史问题,当代社会史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表示,现当代史距离我们当今的现实社会最近,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与过往的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把社会史引入中国现当代史,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史研究者应当持有的一份社会关怀。
    警惕“碎片化”
    与历史学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当代社会史所依据的资料类型也是多元的,既有文献资料,也有实物资料,还有视觉资料、口述资料等。
    在李金铮看来,与古代、近代相比,当代史资料的搜集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年代较近,无论是报刊资料、档案资料还是民间文献、实物资料,保存数量都较多;亲身经历者大多仍在世,便于调查。搜集当代史资料的关键在于行动,尽可能地挖掘和整理资料。近些年,全国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搜集民间文献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这一工作已经得到国家的支持。李金铮建议,在应用不同类型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相互印证。尤其是对于口述资料,只能作为辅助资料,毕竟时过境迁,不可盲目相信当事人的记忆,必须参证其他文献。
    资料问题是当代社会史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其发展的方向指引。张世飞肯定了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微观倾向。“微观研究从方方面面来完善社会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历史细节掌握得越多,研究成果才越具有可信度,宏观研究才越有支撑点。但一定要警惕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应当看到,受历史学尤其是西方历史学的影响,个案研究在国史研究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系统、规范的分析框架,微观研究将呈现无序化的状态,甚至变得没有意义。道理很简单,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碎片化’研究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唯物史观的反面。同样的一则史料,从不同的立场来解读,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当代社会史更需要注意自身的历史观,要时时刻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他说。
    把握好历史发展主线
    从学科发展史来看,当代社会史不仅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新兵”,也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新兵”。李金铮认为,正是由于处于初始阶段,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大多数成果仍是片段的、零散的,贯通性的当代社会史著作仍很缺乏。目前已有学者集中力量对中国当代社会史进行总体性研究,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正在进行之中,它们必将推动中国当代社会史以及整个中国当代史的研究。
    编著当代社会通史,应把握好历史发展的主线,准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张世飞提出,中国当代社会通史的主线,无疑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变迁,重点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概括历史发展主线时,要注意到,历史发展固然有多条线索,但主线往往只有一条。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的历史。此外,还要正确处理主线和任务的关系,对历史发展主线的表述也应简明精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