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以历史唯物主义塑造世界观

我们的时代,人们的世界观状况怎样?如果说世界观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切行为的观念性前提,那么,审视我们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就是哲学应有的十分重要的主题。现代人的世界观正面临着由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观的冲击,以至于我们有必要回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此来塑造我们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哲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追问世界观。恩格斯甚至曾经说:“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一种世界观。”哲学作为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作用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使人们对自身已有的世界观(自在的世界观)进行反省;其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世界观。就前者来说,哲学对世界观的追问,就是要帮助人们实现对自身已有世界观的自觉。可以说,就是要完成世界观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转化,也就是帮助人们把已经持有的某种世界观,从思想的幕后带入到思想的前台——自我意识当中,实现世界观的自我澄明。就后者来说,因为人们的世界观不尽相同,所以就有这样的问题:究竟哪种世界观是正确的世界观?于是,哲学的功能就是要对现存的某种世界观进行批判和审查,从而寻求一种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观,以此改变人们原有的非真理性的世界观。这一点也体现了哲学所具有的对人的教化功能。
    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即第一个层面“世界观的自觉”是第二个层面“世界观的批判”的前提。如果哲学要实现对人们世界观的塑造和引导,首先就必须完成第一个环节。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已有的世界观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哲学才能进一步对现存世界观作出批判性审查。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还处在一个资本逻辑占优势的时代,正如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所指出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物质利益最大化构成了一些人思想和观念的“基本原则”。因此可以说,资本逻辑统治下,现代人空前大规模地处在“物质主义”的世界观之中。这里使用的“物质主义”概念具有特定含义,即把“物”作为人们理解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最高的“行为法则”。世界不过是“物质利益”的总和,正是这种“物质主义”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人与自己的物质主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对感性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对自身人格修养的自觉。在人与他人之间的物质主义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人们之间是利益合作关系,互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他者”总是以物质利益为媒介,作为自我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存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主义关系中,人们把自然看成是一个“资源库”,自然是被人们作为满足自己物质利益需要才有存在价值的对象。
    显然,这种“物质主义”世界观具有巨大灾难性。就精神层面来看,它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功利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和实用主义思潮的泛滥,与此相应的,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人类精神信仰的消解。而就现实生活世界来看,它带来的是人类内部“感性的疯狂”和“人类的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促使我们再一次反思: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何种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这非常值得现代人深长思之。
    现在,哲学对世界观追问的第二个方面,即哲学对世界观的批判功能便凸显出来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物质主义”世界观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通常,对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经典表述是“世界是物质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主要是从“物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的。它强调的是感性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来说所具有的优先性或逻辑先在性。然而,对于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理解,这种单纯的“物质本体论”的观念,显然还不够。真正构成马克思的世界观灵魂的,在于马克思毕生的伟大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所以,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应当超出“物质本体论”的视野,而回到“历史视野”当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学者明确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而且同时就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或者更为直接地说,马克思的世界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眼中,世界是“人”的对象化的产物。因此,世界是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世界,是人在他的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的世界。因而,世界是“属人的世界”,而不是在人之外的纯粹的物质世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马克思来说,世界观就不再是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观了,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世界观。从马克思的这一实践论出发,世界观的本质其实并不取决于物质世界本身,而是取决于人自身的本质,因为经人改造的世界不过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产物而已。所以,世界观的问题,就回到了这样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进而,人应该把什么样的本质对象化给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在抽象的本质里生存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自然性和类本性。两者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马克思称其为“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要把其“类本质”落实在“自然性”之中,否则,单纯的自然性和动物的本质没有区别。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在现实中,即由实践构成的社会历史中生存。社会历史才是马克思所唯的“物”。所以,这种世界观就成为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的人的世界观。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超越了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第一次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包含有人的类本质在内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类本质参与其中的社会历史性的强调,而不是现代人那种单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物质主义。这也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谛,它仍然是批判现代人“物质主义”世界观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