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张继焦:三论“国家—民族”关系——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6)


    五、中国经验与总结展望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最为复杂也最难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29]当今世界数以千计的民族以及源源不断、大规模的移民分布在世界上近200个国家之中,这就决定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内部、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和国家要不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幸福,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做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深化了党和国家在国家-民族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不断深入思考以往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所形成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世界上存在的对立、融合、并存、连接的民族关系进行详细梳理,深入探讨了对立分离的民族国家关系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国家关系,认为“民族- 国家”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一族一国的狭隘的民族国家关系,容易导致极端的民族分离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念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关系发展的趋势所向,同时必须警惕民族同化、民族“大熔炉”、民族“大拼盘”等思想,倡导融合、并存、连接的关系模式是妥善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在要求,强调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从国家置于民族之上的视角分析探讨。此外,基于上述世界各国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本研究就在历史新常态下如何妥善处理我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和展望。
    一方面,必须强调“国家-民族”理念,坚持国家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方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倾向于关注处于边缘的民族地区、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群体,却不了解国家作为一个全局、主体的发展脉动。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国家观念强调大一统社会的家国同构理论,已经形成了国家统一的思维观念,并且事实上各族人民在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次,我国民族历来视国家为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人民的父母官,要求政府庇护天下子民,因而在国家与民众自上而下的关系中已经形成了“伞式”的庇护关系,这种关系既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政府进行资源分配和国家治理的方式。此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族人民是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因此,突出国家的主导地位,找回国家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淡化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民族工作中强化对中华民族这一总体的民族意识,强化作为国家公民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30]强调国家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国家安定和谐。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思想。建国以来,我们以苏联的民族政策作为参考开展我国的民族工作,以苏联的理念和实践为蓝本建立起最初的民族政策制度框架,但是在经历巨大的历史变迁和时代转变之后,苏联已经解体为多个独立的国家,苏联的民族政策的弊端也显示在世人面前,我们应该秉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正视民族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民族与国家关系对“国家”概念内涵的界定暗含了阶级国家的观念,[31]
       目前,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剥削,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也不再以阶级专政来构建国家的话语体系,因此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去思考、去认识我国的实际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尊重历史与现实,进一步深化对民族与国家关系新常态的思考,顺应时代要求对制度现存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