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国际 >

莱辛

    人物简介
    多丽丝·莱辛原姓泰勒,笔名简·萨默斯,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被称作是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生于伊朗,16岁开始工作,还参加过左翼政治运动,后来开始创作,代表作有《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等;是一位多产又花样繁多的作家,除了小说,还有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莱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等荣誉,于2013年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早年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多丽丝莱辛经典语录
    多丽丝·莱辛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原来着了魔的人,一个个摇身一变,全都成了正人君子。
    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
    关键不是人们如何改变:他们自己不会改变;你变了是因为有些关口不闯不行,闯过之后便发觉自己变了。
    那是中年女子的笑,略带忧伤,幽默、精明又不失耐心。
    谣言,哪怕是最愚蠢的谣言,也会像刚进化出来的病毒一样肆虐。
    似乎有这么一条规则,凡是你所谴责过的事情,早晚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好比被迫把你吐出来的东西吞下肚去。
    我们女人最终总是忠于男人,而不是自己的同性……
    时光,那时我们多勇敢,那时我们多坚强。
     多丽丝·莱辛代表作
    《金色笔记》是莱辛的代表作,它通过 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个人生活和追求,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这也构成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念、文学创作以及审美形式的思考与探索。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改革与尝试。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金色笔记》运用后现代的小说写作技巧,如戏仿、瓶贴、蒙太奇等手法,以此来展示混乱、分裂、迷茫、多重的人物性格。同时,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使小说看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读者常常游离于现实于虚构之间,造成很大的阅读困难。
     多丽丝莱辛的写作风格
    多丽丝·莱辛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然而社会各界褒贬不一。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
    翁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认为,莱辛“绝对配获得此奖”。英国作家A·S·拜厄特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
    《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文学评论家樊星: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莱辛旺盛的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鼓励的,也是她能获奖的原因。”
    中国旅英女作家虹影:说:“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并驾齐驱,同时在西方国家英文写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人物个性鲜明的多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极具挑战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