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民 李琳:近代新疆城市体系构建与城市分布特点的历史审视(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36 《民族学刊》(成都)2018年 何一民 李琳 参加讨论
3、城市空间分布从线型分布向网格状分布演变,城市密度显著增加 从乾隆时期对北疆大规模开发后,新疆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总的来讲,直到清末建省以前,新疆南北相距三千余里,东西也相距三千余里,地广人稀,城市数量非常稀少,南北疆重要城市数量不足20个,城市密度极低。从清末建省至宣统年间,经历了建省时的新设郡县,1902年的行政区划改革,到清末新疆各级行政建置城市数量达到36个,清末的新疆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未包括阿尔泰地区),其城市密度为0.24个/万平方公里。民国以后,新疆城市数量得到较快发展,各级行政建置城市数量增至79个(1市78县),虽然民国时期新疆面积由于阿尔泰的划入增加到160多万平方公里(外蒙蚕食鲸吞4万多平方公里),但因行署建置城市数量较前大幅度增加,因而城市密度有较大提高,增加到0.493/万平方公里,较清末有了显著的增加,提高了1倍。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加,城市间的距离缩短,相邻城市分布趋于合理,在城市分布稀疏的地区两城市之间的最远距离大致在两三百公里之内,使原来的五六百里的距离缩短了一半。特别是现代公路交通的建设,更是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城市之间加强经济联系提供了基础条件。民国时期随着新疆沿交通线分布的城市密度的增加,各城市之间公路交通的建设,原来稀疏分布在交通线上的城市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尤其迪化、伊宁、阿克苏、喀什等区域中心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形成团状城市发展格局,最典型的当属以喀什(疏附)为中心的喀什地区,清末民国时期相继建立了疏勒、英吉沙、伽师、岳普湖、阿图什、乌恰,这些周边城市的增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有利于各城市发挥区域中心作用,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使城市空间布局从线型演变成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为新中国建立后新疆实行点—轴—面的城市开发模式奠定了基础。 4、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沿边分布、西密东疏的特点 新疆与多个国家接壤,沿边境地区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城市,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沿西、北部边境分布的特点。具体而言,阿尔泰地区的7个县级城市,都是与俄(苏)接壤的沿边城市,包括承化寺县、布尔津县、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伊犁道、塔城道和喀什道的新设城市也大多位于新疆西部靠近俄(苏)的边境地区,如和丰县、裕民县、特克斯县、昭苏县、温泉县、巩留县、尼勒克县、宁西县、乌恰县、岳普湖县和阿图什县等。 由于新疆城市沿西、北部边境分布的特点,导致民国后期新疆城市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密东疏的不平衡特点,若以策勒—尉犁—吐鲁番相连作为划分的标准线,则在此线以东,只有巴里坤、伊吾、鄯善、若羌、且末、民丰、于阗七个县城,仅占民国末年县级城市的十分之一,而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西密东疏的城市格局民国时期基本形成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这一城市分布格局的原因,既与新疆特殊地理条件相关,如沙漠广阔,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和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等地形影响,造成城市分布受限,只能呈环状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或沿天山山脉走向分布,也与清末民国时期俄(苏)等外部势力对新疆影响日渐加深相关。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外,新疆的县级城市在民国时期发生明显位移的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如叶城县、奇台县、和硕县、特克斯县、和丰县、沙湾县、尉犁县等的县城都曾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县治选择的地点,大多会选择县域内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聚集,商业发展的聚落,这些聚落一般都位于区域中心及交通商务枢纽,因此一旦以上的条件发生变化,或整个区域形势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县治发生迁移。除了地理的、经济的原因外,政治的原因也是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此种情况以叶城为典型。光绪十一年(1885),叶城县治从叶尔羌回城(莎车回城)迁往38公里外的哈哈里克,迁移原因即时任喀什道尹黄广达认为叶城老县治的位置不利于对县境的管理,所以才“改设所辖适中之地”[8]。另外,因交通或商务等原因导致县治迁移也有,如奇台县治在新疆建省以后从奇台迁往古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古城的交通和商务较原老奇台县城更优越。水土资源优越,交通地理位置变化,商业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加强控制等则是沙湾和尉犁县治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沙湾县治初定大拐小拐一带,目的在于可以控制塔城和阿尔泰地区,但交通地理位置不佳,不利于商业和市场的建设,在农民和商人的一再请求下,新疆省政府遂于1929年将沙湾县治南迁至沙湾镇,沙湾镇在成为县治前,是一个只有“户民三十余家,商贾络绎,尚称繁盛”[9]的聚落,但因是从迪化沿天山北路赴阿尔泰地区的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在沙湾县治迁移至地后,沙湾镇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天山北麓西路的一个重镇。尉犁县城原在喀喇洪,因当地沙多土薄,居民流失严重,1915年县政府遂从喀喇洪迁至孔雀河上游的尉犁镇,而这里水土资源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人口也较多。另外,发生县治迁移的县还有和硕县、特克斯县、和丰县城,1939年特克斯县城从科布迁至特克斯八卦城,1941年和硕县城从塔温觉肯迁至乌什塔拉,1942年和丰县城从和什托洛盖迁至布克赛尔。各县县治迁移后,原来的县治一般都逐渐衰落,人口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而新县治所在城镇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变迁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县治城市都相继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而老县城则多成为一个普通的乡镇,这与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相适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