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应用 >

郑君雷:百越融入“中华一体”的考古人类学考察(5)


    参考文献:
    [1]宋兆麟.加强民族、考古比较学研究[J].史前研究,1986(3~4).
    [2]张博泉.中华一体论与中国地方史学[J].史学集刊,1993(4).
    [3]郑君雷.“中国边疆考古”的认识论[J].人民论坛,2011(4).
    [4]贾敬颜.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分”[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3(3).
    [6]郑君雷.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架棺”葬俗[J].考古,2012(3).
    [7]蒙文通.越人迁徙考[A].越史丛考[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江应樑.说“濮”[J].中国社会科学,1980(5).
    [9]尤中.汉晋时期的“西南夷”[J].历史研究,1957(12).
    [10]蒙文通.百越民族考[A].越史丛考[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陈仲玉.台湾考古学的回顾与前瞻[A].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朱泓.中国南方的古代种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13]黄全胜,李延祥.广西平南六陈坡嘴遗址冶炼技术研究[J].有色金属,2011(1).
    [14]方国喻.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
    [15]李家瑞.古代云南使用贝币的大概情形[J].历史研究,1956(9).
    [16]吴春明.“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A].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7]李昆声.亚洲稻作农业的起源[J].社会科学战线,1984(4).
    [18]黄颖,李辉,高蒙河.古代基因:百越族群特征新证[A].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9]杨豪.广东早期青铜文化试析[J].华夏考古,2010(3).
    [20]李龙章.湖南两广青铜时代越墓研究[J].考古学报,1995(3).
    [21]杨楠.江南土墩遗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2]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A].南方文明(童恩正学术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卷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李昆声,陈果.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6]张合荣.夜郎文明的考古学观察——滇东黔西先秦至两汉时期遗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7]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8]傅举有.内越、外越考[A].百越史研究[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9]吴春明.“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A].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0]吴绵吉.从考古发现看福建秦汉时代汉越文化的融合[A].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