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5)


    四、引领工作创新: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站在时代的潮头, 面对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举旗定向, 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目标和方向坚定而明确。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 党中央充分考量当代中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 紧紧围绕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认识和推进民族工作, 揭示核心理论命题, 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诸多重要论断, 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工作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主要论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倡导清晰和积极的国情观。“多民族的大一统, 各民族多元一体,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 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总结民族地区实际, 用“六区集一”特征阐释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提示做好民族工作的难度。引导人们用优势观、财富观分析多民族大一统历史和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与一体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 申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定位, 明确实行自治的民族的责任义务。习近平在论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时清晰地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性, 批驳所谓民族区域自治“苏联模式”等错误认知, 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正如宪法所规定, 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 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实施区域自治的民族需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
    第三, 突出民生改善, 以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为目标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就业、教育、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是推进民族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领域。民族工作紧紧围绕民生建设而展开, 就业和教育成为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建设在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中, 更加注重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平衡;在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中, 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边疆地区则重点抓好基础建设和对外开放。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诸多建设目标,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 不断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增加投入, 促进了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为民族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四, 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全覆盖、载体和方式创新。加强民族团结被定位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并被提升至民族工作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法和领域等都提出了新部署, 主要有: (1) 摆事实、讲道理,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多看主流, 多看民族团结光明面, 正视新情况和新挑战, 校正社会上存在的三个“捆绑”现象。 (2)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需要行动起来, 团结群众、争取人心。他指出“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 要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3)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关系, 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建优良社会条件, 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使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中守望相助,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 (4)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和方式创新。根据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 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以及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将新技术、新媒体运用于民族工作过程, 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开。在社区、乡村、机关单位、学校、部队等层面树立典型进行示范,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过程中, 在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过程中, 着力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5) 突出关注文化认同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影响, 提出从长远和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关键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决定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决定了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 因此, 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不断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有利于巩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第五, 对民族工作不同主体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工作, 不同工作主体工作面向不同、作用不同, 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角色不同, 主要包括: (1) 各级政府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 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之一, 政府出台和完善具体民族政策过程需要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结合, 即“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 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 “无论是修订完善已有政策还是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要逐步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殊事项, 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 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各民族干部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关键群体, 各族干部间的团结合作是党的组织要求, 同时对民族干部提出“三个特别”的要求, 这一要求对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 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 要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进一步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 促进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 (4) 对各民族群众也提出具体要求, 即各民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人们之间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 “总的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 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总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 继承中国共产党丰厚的民族理论成果, 依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和新形势, 在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具体工作领域等方面对党和政府民族工作提出系统的新论断、新目标和新要求,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 党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判断没有因为领导人的代际更替而在道路选择、理论信仰、远大理想方面发生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不仅是理论命题, 也是具体而生动的社会政治实践, 未来发展中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面对很多具体的困难和阻力, 各民族人民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不断克服困难并取得新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具体历史境遇中, 民族团结进步必将在积极创建中得以巩固和发展,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