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辉 李正梅:党的十九大重点关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解读(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04 《区域经济评论》(郑州 李曦辉 李正梅 参加讨论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重点关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1.主要矛盾的不平衡,不充分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力度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一直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而民族地区大都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落户于边疆或偏远高寒山区,区域分布除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之外,又增加了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成本。此外,民族地区还肩负着边疆安全、民族文化保护、反分裂等公共事务,其收益范围惠及全国。所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破除主要矛盾的不平衡不充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但是以上目标的实现是难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外部的支援。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力量构成了民族地区发展的“外源动力”主体,而纵向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则成为其中的两大方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之一。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规范化的转移支付体系能够为落后区域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对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态势,矫正外部性,提升区域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面对民族地区较低的财力水平,一直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助,直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针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制度趋于规范化。基本形成了以纵向府际关系(自上而下)为主,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为主要内容的财政转移支付关系,一定程度上对各地区财力不均等现象发挥了调节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结构失衡和社会公平缺失的问题,在不断完善纵向转移支付的同时,中央及各级政府也逐步加强对横向转移支付的探索。横向转移支付是指不具备上下隶属关系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财政往来,还可以是人力、技术、物品、项目及资本等各层面往来,当下对口支援是横向转移支付的主要探索。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破除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势必要求党和中央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纵向转移支付以及对口支援的力度,创新具有造血功能的转移支付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更加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2.脱贫攻坚战役就是民族地区的平衡充分发展战略 贫困是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前文所述,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本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脱贫,脱贫的关键在连片特困地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所以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需要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脱贫攻坚战役无疑就是民族地区的平衡充分发展战略。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于解放初西藏和新疆的帮扶援建。随着改革开放,工作重心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规模。尽管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斐然,但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还存在发展理念滞后、内生动力不足、体制机制缺失等问题。新时期精准脱贫和区域脱贫相结合战略的提出,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是对经济新常态,实现均衡发展的政策回应。从根本上说,所谓精准脱贫,就是对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推动社会扶贫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协调扶贫资源的过程,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途径。以协调和平衡作为工作重心的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需要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社会扶贫资源,为精准脱贫提供现实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也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做到所需即所供,同时兼顾扶贫效率和效果。 3.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与老少边穷地区高度叠加的民族地区的西部开发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新部署,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在协调均衡,均衡的重点在于实现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的追赶。追赶的方式在于提升后进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特别将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快速发展和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表明了党中央要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决心和魄力。老少边穷地区多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凹陷地带,不仅是全国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发展无法避免的硬骨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任务的提出又是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要求,二者并不矛盾,相反这是高度叠加的,对拓宽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增进区域发展协同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与老少边穷高度叠加的民族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4.加快边疆发展,巩固边疆安定就是主要针对民族地区的高边疆战略 罗中枢(2018)认为,边疆是复杂矛盾关系所形成的国家主权、利益、能力所及的边缘,各类物资在这一地区交流互通,维系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具有深刻的国家属性,是国家、经济及民族领域的边缘区域。中国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跨越9个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与14个国家接壤,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于此,是集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带。中国绝大多数的高原山地和沙漠戈壁也集中于此。恶劣的自然条件、险峻的地理地貌严重制约了生产方式的更迭,延缓了边境线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发展的屏障。经过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实施,边疆地区旧社会遗留的问题逐渐消除,基础设施也得以逐步改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国际政治的复杂化,边疆地区暴露出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出现合流趋势,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叠加、境外势力干扰、跨境问题频发等问题,给边疆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竞争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凸显,且囿于区域发展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均,客观上助推着民族认同出现非理性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边疆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突出问题。纵观国内外的边疆治理,都是追求“稳定、发展及和谐”三者的统一,其中稳定是基础,发展是动力,和谐是目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加快推进,边疆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一极,边疆地区发展与否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阐述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比内陆人民更为丰富,包含了对稳定、发展及和谐的迫切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国家总体发展上注重结构性调整,强调“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这样的部署就是针对民族地区的“高边疆战略”,将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促进边疆发展新态势的形成,进一步优化中心—外围、内陆一边疆的互动格局,从而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