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李辉:“四个一”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地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力量准备啃下“最硬的骨头”。目前,贫困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边远民族地区,“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较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需要下大力气深入推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的关键年,民族地区如何在脱贫摘帽后积蓄发展后劲,保持长久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时代,民族地区需抓住机遇,在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谋求新发展,探索培育“团队+聚力+平台+特色”的发展新模式。
    建强一个班子。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就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党的各级组织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当地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作用强不强。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如北京的南宫村、江苏的华西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把方向、管大局的重要作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时代的总要求,民族地区党的各级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来抓,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抓好乡级、村级党的组织建设,整治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强化能力建设,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硬起来、强起来,确保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集体。
    铸牢一个意识。团结稳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搞好民族团结。新时代,要搞好民族团结,就要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发展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故事,就是要按照“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用好一个平台。民族地区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劲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被写入党章以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推动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民族地区来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民族地区需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好“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构建以基础设施建设、通道建设、物流建设为主要要素的现代物流体系,找准战略定位和切合点,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错位竞争优势,打造“基建+制造+服务”营商新模式,借助自身优势产能,找到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实现自身长足发展。
    做强一个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论断,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事实判断。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与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民族地区需要激发自身发展活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少自然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民族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据国家民委2016年的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民族八省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9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和国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6%和16.2%。这说明,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但是,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路上仍存在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紧密、打造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不充分、有些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新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国家深化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需敢于创新实践,不断引才引智,加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模式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体验+故事”新产业,挖掘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区多景、一区一特色的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