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中王莽为何战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56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昆阳之战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那么王莽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 1、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2、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新莽的弱点,攻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新军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新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具体来说: 一、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 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区进行较量。但是,这次决战却选在了昆阳这个不大的小城,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就 战略全局来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师的险关要隘,而仅仅是处于京师长安、战略重镇洛阳、宛城这个三角轴心边沿的一个不大的城邑。占据了昆阳,一不会对京师形成威胁,二难以抵抗洛阳、宛城的南北夹击,莽军如果保住宛城,则汉军即使占领了昆阳,也很难长久保持。因而,在这样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面对不足万人的对手,投入42 万大军进行决战,不能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盲目行动。 二、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 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 三、莽军在战略战役上吃了轻敌的大亏 莽军统帅王邑依仗自己40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在刘秀、李轶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出于素来轻视刘秀的傲慢轻敌情绪,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敢死队,而置自己的千军万马于无用武之地。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遭至全军溃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