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治: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当代建构(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28 《探索》2018年第2期 朱碧波 李璐燕 参加讨论
4 余论 从理论假定来看,协同共治是建立在社会自觉的社会假定、公共理性的理性假定和公民德性的人性假定基础之上,但在事实上,我国现代社会尚未发育成熟。多元治理主体展开民族事务的协同共治难免面临着经济理性与公共理性的撕扯、民族角色与公民角色的两难,以及公民精神与民族思维的纠缠。从其实践建构而言,民族事务的协同共治也面临多元治理主体介入之后的多重困境,如民族事务治理的效率困境(协同共治的民主规模往往与治理效率的成反比)、责任困境(协同共治的决策产出何以划定责任归属)、理性困境(公地悲剧、集体行动逻辑已然揭示个体理性集合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妥协困境(民族事务本身的敏感性是否会戕害多元协商中的合法反对与正当妥协)。 当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协同共治虽然面临着诸多理论难题和实践问题,但这些理论难题和实践问题却并不必然否定当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转型的前景与价值。面对各族民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全面升级,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要求建构一种协同共治式的治理体系。至于协同共治体系中的困境破解,从根本上讲,依然取决于政治系统“元治理”的角色扮演,即政治系统如何良善地行使对公共治理机制的开启、关闭、调整,避免族际之间因为价值分歧与利益冲突而损害民族事务的协同共治。显然,这将是极度考验公共权力机构政治艺术和行政技术并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岛链”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1951年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当今的“岛链”概念是指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太平洋相关岛屿包围并封锁中国的海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扼住中国安全咽喉。“民主安全菱形”是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即设想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共同组成“民主安全菱形”,以保卫从印度洋地区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公海,抗衡实力日渐增强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朱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J].民族研究, 2015(1) : 1-10. [2] 杨鹍飞.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理念转变、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 2015(5) : 33-42. [3] 杨须爱.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J].兰州学刊, 2016(5) : 173-180. [4] 朱碧波.论中国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当代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1) : 102-106. [5] 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刘北成,许虹,编译.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1993. [6] 罗伯特·米歇尔.寡头统治铁律: 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7] 乌尔里希·贝克,王武龙.“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2) : 70-83. [8] 青觉,吴春宝.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中的“人心政治”建设: 意义、经验与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 : 5-10. [9]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1) : 11-15.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11] 严庆.族群动员: 一个化族裔认同为工具的族际政治理论[J].广西民族研究, 2010(3) : 35-41. [1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3] 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发展报告[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14] 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15] 王怀超,等.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16] 夏志强.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机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9(5) : 122-125. [17]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8] 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 地方政府新战略[M].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