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英 阿地力·艾尼:新疆历史研究评述(1998—2018年)(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许建英 阿地力·艾 参加讨论
二、主要内容 最近20年来,新疆历史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新疆政治、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及新疆与周边关系等历史的诸多方面。纵览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传统的领域得到加强和深化,新的领域得以拓展,新资料得到挖掘,跨学科方法运用趋于活跃。 (一)新疆政治史研究 新疆政治史研究历来是新疆历史研究的重点,大致包括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治理、古代新疆各地方政权以及新疆与内地关系研究等三个具体领域。这些方面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加强,有多种重要著作探讨历代治疆制度、政策(后面还会专门论及)。除此之外,不少论文在历代中央治疆研究上也有新观点和新发现,值得重视。例如,关于汉代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的设置时间上,充分利用悬泉汉简开展研究,均获得新的突破,认为西域都护之号始于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西域都护府设置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管理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则设于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这些研究以殷晴《悬泉汉简与西域史事》、[6]刘国防《汉西域都护的始置及其年代》[7]和《西汉比胥鞬屯田与戊己校尉的设立》[8]为代表。 在汉代以后历代政治研究上,围绕着新疆治理、管辖等核心内容深入考察,取得较多新成果。樊保良《略述忽必烈对西北的经营》[9]和尚衍斌《试论元朝中央政府对畏兀儿地区的统治》[10]等文章,论述了蒙元时期新疆的军政建置以及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各项政策等。刘国防《明朝的备边政策》[11]较全面地论述了明朝初期对西域的统治,分析了设置哈密卫的原因,推动了对明代新疆历史的研究。清代新疆治理研究较丰富,例如佟克力《伊犁驻防八旗始末》[12]与《清代伊犁驻防索伦营始末》、[13]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满营述论》[14]等文章,论述了驻防新疆八旗军队的组建、内部结构、各项制度及其衰落过程;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继承制度演变》、[15]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16]阐述了清代新疆的行政建置沿革;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开端》[17]分析了清末新疆新政对新疆治理的积极作用。民国时期档案文献较多,政治研究较为广泛,既有对民国治疆政策、大吏的研究,也有对“三区革命”、“双泛”问题的探讨,例如黄建华《国民党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对国民党的治疆政策做了较深入的分析,是代表性成果。 历史上,新疆先后曾有过多个地方性政权,其要者有麴氏高昌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王国、高昌回鹘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等。20年来,古代新疆地方政权研究得到深化,取得一系列成果。孟宪实《麴氏高昌追赠制度初探》[18]认为论官、论功、论贵(贵戚、贵族)、论亲是追赠制度遵循的四条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等级。华涛《喀喇汗王朝祖先传说的历史解读》[19]认为喀喇汗王室希望通过草原祖先传说的历史失忆和新的祖先传说的虚构,重组王朝认同和凝聚力。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较全面探讨了高昌回鹘汗国的王族血脉、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文化变迁以及同中原王朝关系。乌兰《叶尔羌汗国灭亡时间补正》[20]利用蒙、藏文资料,确定叶尔羌汗国灭亡时间为猴年,即1680年。 新疆与内地关系史研究成果较多,既有系统的研究,也有各历史时期的探讨。这些研究充分表明,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上丰富多样和紧密融合。苗普生《历史发展的必然——论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21]以行政建置主轴,论述了2000多年来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陈慧生《汉代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2]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汉代以前经济文化联系为西汉统一西域准备了客观条件。刘春雨《从悬泉汉简中的使者看西域与内地的关系》[23]根据西域使者多样性特点,认为汉朝在西域实施了成功的民族政策。 (二)新疆民族史研究 最近20年来,新疆民族史研究成果丰硕,其内容包括古代新疆地区民族族源、分布、特点、演变、活动以及相互关系,还有新疆现代各民族形成和文化特点与演变。此外,学者们注重研究新疆人口较少民族历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 新疆古代嚈哒、月氏、乌孙、高车和匈奴等民族一直受到关注,特别是不少学者利用传统文献研究,不断推出新成果,对其族源、历史活动等方面研究有新的观点。余太山《嚈哒史若干问题的再研究》[24]基于诸旧说之上提出嚈哒族源乙弗鲜卑说,并指出乙弗鲜卑源于高句骊。不过,钱伯泉《关于嚈哒族源的新探索》[25]则认为嚈哒族源是阿尔泰山周围的呼得和东部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高荣《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活动》[26]认为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是月氏和乌孙在河西活动的遗存,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 老上单于击杀月氏王后,月氏迁往伊犁河流域。王欣《敦煌悬泉置遗址所出有关乌孙的几枚汉简考释》[27]利用悬泉置遗址所出汉简,论述了乌孙与汉朝的密切联系。 新疆现代民族史研究也非常受重视,近代以来各民族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演变得到系统研究。关于现代维吾尔族形成研究,苗普生对维吾族的“源”与“流”的探讨值得重视,他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28]一文中指出,要弄清楚维吾尔族“源”与“流”的区别,袁纥部落是形成维吾尔族的“源”,而其演变过程中同化、融合的其他民族成分或部族,则是“流”。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29]论述了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民国十九年(1930)230余年间哈密维吾尔族中札萨克旗制的建立、变化和废除的过程,认为这种制度在哈密地区的实行,必然要受到维吾尔人固有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关于新疆哈萨克族形成研究上,学者们则对其从“外藩”到“内属”的历史演变过程,纳比坚·穆哈穆德汗《15世纪至18世纪中叶哈萨克与西蒙古准噶尔部关系初探》[30]梳理哈萨克与准噶尔部长期的征战历史,认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哈萨克与准噶尔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齐清顺《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境民族的形成》[31]论述了部分哈萨克从“外藩”成为“内属”的过程,认为沙俄吞并哈萨克草原以及侵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是其主要原因。李晓霞《试论哈萨克族的“还子”制度》[32]通过社会调查资料,论述了哈萨克族“还子”制度中的亲属称谓、相互关系、财产继承等有关问题。关于蒙古族历史研究方面,则偏重于蒙古族文化,诸如对卫拉特法典研究、藏传佛教与土尔扈特蒙古、察哈尔营卡伦等研究。成崇德、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33]系统研究了卫拉特法典,认为它在蒙古法制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关于其他新疆少数民族研究,20年来新疆锡伯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其中阿斯卡尔·居努斯《西迁前后柯尔克孜族经济生活的变化》[34],从畜牧业、农耕业、手工业、渔猎和林业生产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迁后柯尔克孜族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以前总体上落后了。 此外,余太山、王明哲、王炳华、杨铭、林干、段连勤、薛宗正、吴玉贵、杨圣敏等学者,对塞种、嚈哒、乌孙、匈奴、丁零、高车、铁勒、突厥、回纥、卫拉特蒙古等古代民族资源以及民族间的关系,也都有深入研究。刘志霄、浩·巴岱等、纳比坚·穆哈穆德汗、贾合甫·米尔扎汗、万雪玉、贺灵、佟克力等,对维吾尔族、卫拉特蒙古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现代新疆民族进行了系统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