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王建新 关楠楠: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6)


    参考文献:
    [1]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绪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
    [2] 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3):5.
    [3]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1):1-6.
    [4][8] 秦永章.试议“西北民族走廊”的范围和地理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69.
    [5] 陈庆英,赵桐华.关于西北民族走廊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2):44-48.
    [6] 李大龙,李鸿宾,王子今,王剑利.河西笔谈:从河西走廊发现更广阔中国[N].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18-10-19(6);张力仁.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3):84-93.
    [7] 沙武田.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兼谈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定位和宣传侧重[C].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2014.
    [9] 吴松弟.对甘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一点看法[C]//纳日碧力戈.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3.
    [10][1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4-5.
    [12][13][14]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21.139.142.
    [15] 李建宗.绿洲连缀体,内部嵌合性与丝绸之路——基于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17,(4):76-81.
    [1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202.
    [17][20][21][22] 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14.216.209.212.
    [18] 李辉.东亚人类自然史与河西走廊的人种交流[C]//纳日碧力戈.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
    [19] 俞方洁,李勉.新石器时代甘青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以马家窑与梅尔伽赫文化关系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8,(4):4-11.
    [23] 叶舒宪.玉石之路: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的资源依赖[C]//纳日碧力戈.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9-15;易华.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国”[J].甘肃社会科学,2017,(6).
    [24] 王子今.多民族共构丝绸之路[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121-126.
    [25] 张国刚.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的西传[N].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mzx/201407/t20140717_1257745.shtml,2014-07-0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