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史阐释学的构建:路径与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30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 朱孝远 参加讨论
三、区域文明、欧洲研究和学术话语权 重视世界史研究中的文化要素,就是寻找当下中国世界史研究新的突破点。一个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是区域史(区域文明)研究。当前的世界,是在民族国家、区域文明和全球化三级单位中运行的。以中国学者的研究而论,国别史研究得较好,全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区域文明研究显得很不够。此外,我们对世界各国发展内部驱动力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对国与国之间的横向联系研究得也不够。这些都需要调整。 让我们以研究欧洲区域文明为例:第一步,可以考虑选择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每个国家分撰一卷,成书五卷,专门探讨该国的要素、特点、反应机制、自我修补能力等。第二步,选择欧洲的几大板块,每个板块撰写一卷,共成书四卷:第一卷,原属罗马帝国的板块,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第二卷,非原罗马帝国属地的板块,主要是德国和奥地利。第三卷,俄罗斯和东欧的板块。第四卷,土耳其及其他国家的板块。这四卷书研究的重点是各个板块的特点、板块之间的关系及碰撞。第三步,撰书一卷,论述欧洲整体文明的特点、要素、强势所在、弱点所在、行事模式、反应模式、自我调节能力等。第四步,撰书一卷,论述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主要是与中华文明、亚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的关系,以及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成书一卷,专门论述研究区域文明的解释体系、方法论、规律,及关于区域文明的理论。这项研究的最后的成果,是一套十二卷的研究欧洲区域文明的丛书。 世界史阐释学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回答下面的十四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我们最大的特点?第二,什么是我们的不可取代性?第三,什么是我们的弱势和我们的瓶颈?第四,什么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第五,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哪里?最优秀的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在哪里?第六,什么是国家、社会、部门、读者、学生的需要?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产品?第七,什么是我们的资源所在,包括潜在的资源和潜在的能力?第八,什么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九,什么是我们的交流能力?第十,什么是我们对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的认识?第十一,什么是新的增长点?第十二,什么是我们的综合实力(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态度和决断能力?第十三,什么是我们的发展战略?第十四,什么是我们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其实质,也就是文化的问题。 剖析西方文明的特性、成败和兴衰,对崛起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传承下来的西方文明,是一个与东方文明相对应的强势文明。近现代,又融入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元素,发展成为在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文明。西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作出许多贡献,但也走过弯路,存在不少失误和教训。就西方文明的研究而言,国内外都出版过许多世界史、欧洲史、专题史、国别史的专著,但唯独缺少全面剖析其特性、得失、成败、兴衰、经验、教训的专门性著作。 这种研究难度很大,但我们愿意知难而进,以历史为依据,以现实需要为动力,以专题分析为手段,开拓出这一个研究领域。首先,要对西方文明形成、要素和特色进行研究,包括西方文明形成的基础、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西方文明的要素和特性、西方文明的运动方式、近现代元素的加入、西方主要国家在文化上、制度上的差异性等。其次,要对西方文明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对西方文明的结构、张力、造就西方强势文明的原因、西方的理性化、科学化、工业化进程、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力、经济的影响力、文化的影响力、军事的影响力、科学技术的影响力、资源配备和应用等。还要对西方文明的要素、动力、整合能力、自我修补能力、克服危机能力进行研究,只有从静态结构和动态演变多个层面上进行立体分析,才能对西方文明的整体实力进行估算和分析。最后,要对西方文明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后果进行分析,探讨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从经验、教训、启示三个方面对西方文明进行辨析,尤其是要阐明在哪些方面西方是在世界上领先的;哪些方面,西方是停滞的、落后的、甚至是造成恶果的。我相信,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国家是有用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战略高度看,总结西方文明的经验教训,并且总结中国国家发展的要素,将有助于加速我们国家高速发展,能够为增强中华文明的综合国力提供理论、实践和历史依据。 我们可以从欧洲治乱兴衰中总结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文化是怎么让希腊统一的?中世纪的日耳曼王国是如何消亡的?英国是如何治理雾霾的?英国的政治是如何获得平衡的?西方国家是如何通过开放获得资源的?果断的决策为何能够为一些国家赢得先机?家族统治如何让位于国家统治?现代国家如何获得六个和谐要素?文艺复兴运动爆发的文化原因是什么?政治和道德为什么都是政治学的要素?如何认识大国重心转移的原因?“知识就是力量”如何改变欧洲命运?中央和地方之间应当如何获得和谐?国内与国际之间如何相处?国家与社会之间如何共赢?为什么“民族”一词也能够叫“国家”?国家与自然生态之间如何和谐?传统精英与专业精英之间应当如何协调?如何理解政府功能的扩大?德国历史发展的要素是什么?法国、英国、德国等不同的国家在民族性上有何不同,有何各自的思维定式?国家的创新能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两面神”(批判与创新兼具)?亚历山大的远征为什么无法成功?为什么要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发展有何顺序?“先文化、再政治、再经济”的发展顺序是否合理?什么是欧洲文明的运动方式?为什么说最好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为什么德国的自然科学力求各个方面同步发展,没有“攻关工程”那样的作为?哪些欧洲国家是后发制人,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应当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只是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择要论之。 人文学者的研究至关重要,他们揭示出“文化兴,则国家强”的规律。人类通过“文字、城市、国家”告别了蛮荒,今天的人们通过“文化、科学、创新”建造现代世界。一部世界史就是文化的克敌制胜之道。数千年来强国必然都是文化大国,都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国力的综合发展。文化是灵魂,是治乱兴衰、富民强国的根本。没有文化,哪有思想;没有思想,哪有创建;没有创建,哪有强邦富民之策。当今世界谁在文化上领先,谁就引领世界制高点,人文研究推动国脉昌盛,这是人文学者的责任。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大文化的格局中看,能够知道为中国找到一个世界发展中的有利位置是何等重要。在世界大文化格局下,国家是按照规则逐步发展起来的,正如一个齿轮咬住另一个齿轮,却又在运动之中有规则地行进。从这种意义上看,文化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和谐、相容和包容。当今世界,谁具有文化上的引领性,谁就拥有建设现代国家的制高点。研究文化关乎国富民强并且触及国脉,对此又有谁能够不参与、不投入呢? 以中国史学为基础、为依靠而发展出来的中国世界史阐释学必定会走向世界。所谓的世界史学术话语权问题,就是要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学术、道德声望和诉求产生的全球号召力。为此,有必要在建立起全球视野的同时发展我们高水平的世界史研究体系。但是,在世界史某些研究领域里,仍然存在着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突出矛盾,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付出过高的经济成本(如内容重复的作品大量问世),更严重的是迫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在结构调整和研究升级中受制于人,甚至可能长期被锁定在国际研究分工链的末端。一方面,要克服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另一方面,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使我们国家不仅在经济上、也在学术上担当起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因此,阐释型世界史的发展,不在于它的范围之广,而是要在名符其实的情况下体现它的学术前沿性。我国当前世界史研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发挥我们的优势,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在世界上领先的成果。这样,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史评估体系,如何确保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在最前沿、最高端的平台上进行,如何解决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的接轨问题,成为现阶段提升我国世界史研究能力的三大要素。 现在,让我们回到阐释学这个名称上来。阐释学的“学”,不仅是指一门学问,还是指一个学科、一个学派、一种科学。可以说,当代中国的世界史,将会随着阐释型史学的兴起而发展。不论如何,建立世界领先的新学科,大力发扬世界史的创新意识,向世界学习,同时又以鲜明中国特色回馈世界,这正是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学者应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我们尚未把我国研究型世界史的全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望,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一个日趋完美并已高度发展的现代中华文明奉献给了世界。作为世界史工作者,我们所能创造的,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型世界史体系:它历经考验,方兴未艾,接受挑战。当然,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中国是否已经拥有了高水平研究型世界史的问题,而仅仅是如何使之臻于完满。 注释: ①GeraldStrauss,Luther’sHouseofLearning:IndoctrinationoftheYoungintheGermanReformation,Baltimore: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p.307. ②参见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的《西方的没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不管其观点正确与否,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著作。 作者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