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4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馨月 参加讨论
传统村落承载着许多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的目标,而文化旅游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可以增加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同时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振兴,使民族地区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一、精准扶贫与传统村落旅游供给关系构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的引领下,精准扶贫成为有效的乡村振兴及乡村扶贫方式。精准扶贫可以加快传统民族村落的脱贫速度,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在精准扶贫导向下,促进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齐头并进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特点与供给瓶颈。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升级优化进程相对缓慢,旅游产业占比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参与的主体、内容和保障机制的建设来看,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在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反应远远不如政府积极,许多旅游企业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采取一种观望态度,往往缺乏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基本涉及了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等部分内容,但在内容细化方面如交通建设、旅游咨询中心、设施子系统和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涉及较少。另外,在营销宣传、旅游资源整合、政策保障和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内容不够丰富与全面。 结合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供给瓶颈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1.旅游相关配套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交通的瓶颈制约突出,边远村落无火车直达,甚至无班车通行,并且路面颠簸,造成游客无法进入。2.旅游投资项目失衡,营商环境弱,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目前还难以对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很有限。3.缺少合作。以青藏高原文化旅游为例,青海、甘肃和西藏缺少联系,互相截留客源,导致市场分割严重,各方利益均受损。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动力和源动力,政策体制、需求条件、技术进步和创新、市场竞争、产业融合、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可能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改变,改善这些因素也就可能给旅游产业结构带来积极影响,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供给侧改革,从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地方旅游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旅游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供给因素或供给力量。比如以企业、家庭为主的经济活动主体,以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精神、政府管理为主的生产要素,以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信息化等为核心的要素升级力量,以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为形式的制度及政策调整,进而找出西北地区民族传统村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科学路径,有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实施产业融合战略,实现“产业兴旺”。延长和改善村落旅游产业链,实施产业融合战略,通过增加旅游者的传统民俗体验、农耕体验、养生体验等项目提高“游”“娱”的占比,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促进村落内农特产品的销售,从而提高“购”的占比,形成集度假、民族、康养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价值增值,提高产业效益,实现“产业兴旺”。 2.加大资本投入,改善村落环境,实现“生态宜居”。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传统村落旅游资本的投入,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增加传统村落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公共交通体系、旅游交通标识、公共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等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道路、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美化旅游环境,提高传统村落旅游的可进入性。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理规划与开发村落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实现“生态宜居”。 3.提高村民参与度,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为加快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要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参与度。定期举办各种旅游相关的培训班,培养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技能,从而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村民资产入股,共同开发、经营传统村落旅游业务,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对青年人力资源的拉力,以此带动更多主体参与到传统村落旅游中,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