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杰:建设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5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邢杰 参加讨论
我国扶贫工作即将进入攻坚收尾阶段,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仍是扶贫的重要战场。扶贫旅游以其资源环境一致性强、社区居民参与度高、关联带动效应显著、可持续发展特质突出等优势,成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至今,扶贫旅游研究视角经历了从重视产业发展向重视社区居民受益、从关注路径研究向实现包容性增长、从推进旅游区域扶贫向探索旅游精准扶贫、从坚持政府主导式开发向鼓励社区参与式开发的重要转变。旅游扶贫作为最早由学者提出、政府发起的扶贫思路、实践,对政府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基建配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依赖度较高,尤其是旅游扶贫实践早期情况尤甚。随着我国扶贫工作即将取得关键性胜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成果也将逐渐脱离政府部门的“袒护”,迎来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后仍还能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鉴于贫困人口与少数民族聚居地高度重叠的分布特点,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在扶贫旅游的方向确立引导、特色挖掘提炼、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不能改变扶贫旅游将参与内外部竞争的事实。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业主对外部环境反应并不敏感,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之间业务竞争较为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体系构建、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建设与障碍因素分析,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体系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构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关键因子。障碍因素分析是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识别、锁定、克服扶贫旅游障碍因素,增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多类型业态融合的要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体系建设可以从软、硬实力强化及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方面入手。 1.软实力强化。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参与意向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向度“意识扶贫”,鼓励其利用所掌握的生产、生活资料最大限度参与扶贫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使其真正感受到扶贫旅游带来的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区参与式扶贫旅游开发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打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担负着重要的就业促进职能。受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等的限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管理服务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本着扶业与扶智相结合的原则,对其进行旅游常识、管理知识、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训,是提高少数民族扶贫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硬实力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和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旅游扶贫的基础和硬实力,其原真性是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为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避免“类城市化”“泛商品化”和“近同质化”倾向。应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强调自然环境的资源属性,凸显民风民俗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意义与价值,统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劳动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身份,牢牢抓住 “生产”与“旅游”两条主线,从而切实增强少数民族扶贫旅游的硬实力,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竞争力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避免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发展产生阻碍,导致恶性循环,挫伤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硬实力建设的积极性。 3.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扶贫是党和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扶贫旅游生命周期与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紧密相关。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产业管理,绝非默许政府部门“无为而治”或“过多干预”,而是要求政府部门恰当行使产业管理职能。随着旅游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政府部门职能将从政策引导、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逐步向产业保障、营销整合、市场监管、旅游执法方向过渡。旅游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区域规划意识强化、基建重心转移以及投融资、信贷体系健全等,则成为政府部门“脱管”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旅游亟待填补的职能空白。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云南:兴边富民七十年
- 下一篇:刘薇薇:奏响七彩云南最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