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高建芝:马其顿问题的起源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9 《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 高建芝 参加讨论
欧洲列强卷入马其顿问题的博弈 《圣约》将马其顿划归大保加利亚国的规定遭到了奥英的反对。《柏林条约》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马其顿重归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85年至1887年,绝大部分欧洲列强以及部分巴尔干国家都卷入了因保加利亚合并东鲁米利亚所引发的保加利亚危机中。从《圣约》至保加利亚危机,马其顿问题还没有引起欧洲列强足够的重视,加上领导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革命组织尚未建立,马其顿民众的斗争仍处于低烈度和组织不够严密的阶段,随着巴尔干国家之间的矛盾被列强暂时压制,马其顿问题连同巴尔干和平的实现也一同沉寂了下来。 19世纪90年代中期,马其顿革命组织利用奥斯曼帝国政府镇压亚美尼亚民族解放运动和希土战争引发的近东危机的机会,发动了数次起义,这使原本动荡不安的巴尔干局势更加复杂,沉寂许久的马其顿问题再次引起了列强的关注。为了避免巴尔干局势进一步恶化,列强对保加利亚政府及其支持的“最高委员会”发出严厉警告,试图借此平息可能再次出现的马其顿动乱。各列强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力图协调一致,约束奥斯曼帝国政府和保加利亚政府在马其顿问题上的对抗行为,尽可能维持巴尔干局势的稳定。 列强努力平息近东危机的尝试却因1897年的希土战争再次受挫。在德国的极力推动下,1897年《奥俄协定》签订,但是随着“内部组织”与“最高委员会”领导的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加上巴尔干国家对马其顿地区的争夺,使以奥俄为代表的列强不得不时刻关注马其顿形势的发展。 从德、奥、俄三国的表现来看,它们不希望马其顿动乱蔓延以及巴尔干均势遭到破坏。德国希望奥俄维系友好谅解,使其可以充当两国的协调者,借机争取俄国加入三国同盟,以孤立法国。奥国因忙于内部民族纷争,俄国则将扩张方向转向远东地区,因而两国都希望维系巴尔干地区的均势与和平。至20世纪初,“内部组织”和“最高委员会”发动的暴力事件进一步升级,奥俄为了避免巴尔干诸国之间爆发争夺马其顿的战争以及其他列强染指,决定率先介入马其顿事务。1903年2月21日,奥俄将“维也纳计划”正式递交奥斯曼帝国政府,要求后者进行必要的改革,至此,马其顿问题正式成为一个全欧性问题。 余论 列强围绕肢解大保加利亚与安排马其顿命运展开的外交活动,使马其顿问题第一次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之中。三个主要巴尔干国家在马其顿地区的争夺激化了马其顿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推动了马其顿民族主义的觉醒。“内部组织”和“最高委员会”利用巴尔干国家在谋求区域霸权时所产生的矛盾频繁策动起义,最终迫使自《圣约》签订以来尽力维护巴尔干均势且置身事外的列强卷入了马其顿事务。 “维也纳计划”出台后,马其顿改革问题逐渐成为列强外交博弈的重心之一,强化了巴尔干国家之间的暂时合作和欧洲列强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相关各国利益格局的分化与力量的重组。首先,马其顿改革问题是英俄关系改善的重要推动力。英俄关系的改善推动了日后《英俄协约》的签订以及奥俄由合作走向对抗,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次,马其顿问题促成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巴尔干同盟的形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巴尔干同盟的胜利而告终,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统治的基本结束。最后,马其顿问题是造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重要诱因。巴尔干同盟在瓜分战利品即马其顿上出现的巨大分歧成为同盟解体的关键因素。 巴尔干同盟的解体给巴尔干权力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急于复仇的保加利亚加入了同盟国集团,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则加入了协约国集团,这种极具对抗性的巴尔干权力结构融入了更具全局性的欧洲大国两极对抗同盟体系,巴尔干国家之间的领土争夺与列强之间的霸权之争一同设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原题《从巴尔干地区到欧洲:马其顿问题的起源研究》,《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蕊满/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