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启示(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9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刘玲 参加讨论
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时代阐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建设, 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 这就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动员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爱国民主人士, 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征入手, 强调通过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与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 共同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此外, 在外交活动中, 通过与被压迫民族的团结与合作, 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1979年, 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 经过二十余年的革命和建设, 各民族在共同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 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0] (P.185-186) 。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特征的深刻总结, 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表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文本中一以贯之, 仅有文字上的细微调整。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族政策”一章中便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互助”,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1] (P.1290) 。1953年, 邓小平在做选举法草案说明时指出, “我们的《选举法》应该把这种民族友爱团结的关系反映出来, 并使之巩固起来”[8] (P.63) ;1956年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 邓小平将“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 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关系”[9] (P.7) 作为共产党必须特别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加以强调。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 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进一步加强, 各民族间的大团结也更加巩固起来。这是站在中央和全局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工作的肯定。 邓小平在重视国内各民族间团结的同时, 也提出了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愿望和目标。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原则和目标,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多次强调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主政大西南时, 邓小平坚信我们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民族隔阂, 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爱国的民主的大团结”是我们建设西南的重要保障;西藏和平解放是全国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邓小平同样强调“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并提出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这就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进一步联系起来。邓小平从民族愿望和民族利益的角度来阐释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指出国家统一“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12] (P.797) , 符合“民族利益”与“人民利益”[12] (P.781) , 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 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 都希望中国能统一, 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13] (P.170) ;“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 维护民族的大局, 不管报什么政治观点, 都要大团结”[13] (P.75-76) 。邓小平将实现国家统一与振兴中华民族作为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个是政治统一, 一个是发展经济, 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还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些是我们的共同目标。”[12] (P.1238-1239)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因此, 邓小平把民族团结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介绍给国际友人。他指出, 团结和联合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保证”[12] (P.951) , “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搞好民族团结, 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使经济得到发展”[13] (P.289-290) 。同时他还指出, 团结才有力量, 团结的原则就是维护民族利益和争取民族解放, 这样才会赢得人民的信任。[14] (P.1992) 在处理国际社会关系的实践中,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 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殖民主义, 反对种族主义, 反对霸权主义, 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团结一切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共同的斗争”[14] (P.2006-2007)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 邓小平坚决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与联合, 既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也顺应了和平与发展主题下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趋势, 是我国赢得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 四、几点启示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领导和核心作用 邓小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领导和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她一成立就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并且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救星和团结人民的核心”, “没有共产党, 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是不可能的”[4] (P.366-367) 。在日本入侵中国、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到底, 不仅“坚持主张抗战中要团结, 要合作, 而且主张抗战后还要团结合作”[3] (P.243-244) 。 在建设时期, 在中国这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 要凝聚十几亿人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要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道理。[10] (P.341-342) 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是指导思想上的团结一致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 首先是思想观念团结统一才能行动一致。无产阶级的政党使命使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和发展, 党的团结对于民族团结具有统领作用。只有实现共产党的团结, 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 才能战胜敌人, 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因此,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 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我们党的团结, 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10] (P.148) 。 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后,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的前提和保证。邓小平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国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 其中“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15]。 在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具体工作中, 邓小平强调少数民族地区党组织的关键作用。“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无产阶级世界观根本不相容, 它是一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思想。共产党决不能允许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存在”, “只有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真正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共产主义核心, 才能克服本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 巩固民族间的团结统一”[8] (P.346-347) 。 (二) 民族团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政治实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坚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一以贯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以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早期, 通过对基于真正民族平等而制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切实执行, 极大地获得了少数民族的谅解、拥护和支持, 这对革命力量的保留、壮大并最终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建国初期, 主要是通过疏通民族关系, 消除民族隔阂, 在少数民族地区“谨慎稳重”地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 以求得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 并动员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祖国。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大范围的团结”[16],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振兴中华民族, 维护祖国统一, 并积极推动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运动, 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 为和平发展的世界秩序贡献力量。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回顾, 我们发现,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与各个历史阶段国家的战略任务以及中华民族和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关联, 并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 针对不同情况, 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具有深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三) 民族团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发现, 邓小平所谈论的民族团结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涵义:其一, 基于社会主义的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10] (P.206) 。这里所说的民族团结是在共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下, 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一致性, 建立、巩固和加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其二, 基于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团结, “应当始终站在民族利益上, 去团结各阶层来抗日”以“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这种意义上的民族团结是摒弃政治观点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建立于爱国主义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层面的团结, 号召全世界中华民族子孙一起为抵抗外侮、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努力;其三, 基于国际主义的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与联合, “团结和联合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保证”[12] (P.951) 。这里的民族团结是指世界被压迫民族为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 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而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与合作。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全部涵义。 从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 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大团结的具体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但是追求团结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使民族团结拥有了特定的制度保障。因此, 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 在推动改革开放之时, 正确判断中国社会民族关系性质, 指出各民族群众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利益和愿望, 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道德标准和奋斗目标的推动下, 各民族社会主义一致性更加发展和巩固, 各民族基于社会主义一致性条件下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关系也将更加巩固。巩固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提供重要保障。民族团结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是高度统一的, 各民族共同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也是保障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