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王兰:从“锦标主义”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全国民族运动会价值观的嬗变(3)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的构建
    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费孝通说,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两岸发展论坛中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是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走向和解与国家统一不可少的工作。”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既有认知和“多元一体”理论基础上,对共同体的新发展。它强调尊重差异、缩小差距,强调用一体规范多元,一体是多元得以获得生命的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拥有共同历史叙事和历史记忆建立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实体。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包括3 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主要针对国内各民族,要认同“中华民族”;第二层含义是与港澳台同胞一起建立共有的“中华民族意识”;第三层含义是针对全世界华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郝时远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和成效,决定着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和成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交往、交流和竞争中,共筑合理的世界体系,维护世界和平。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我国国内各民族团结,有利于顺利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有利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的符号集聚
    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办会宗旨都围绕“团结”展开,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导向,这种“团结”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1)开幕式演绎一家亲。
    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都有民众喜闻乐见的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表演的名称不尽相同,但蕴含着共同的主题——民族团结。从第8 届开始,侧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8 届运动会的开幕式名为《永远的和谐》,分为3 章,分别介绍56个民族诞生、共存、共享的景象。第9 届开幕式名为“天地人和中华颂”,贯穿中华各族儿女民族大团结的主题。第10 届开幕式以“吉祥草原、守望家园、中华梦圆”命名,展现各民族共创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景。
    2)会徽符号寓意共根。
    前文提及第3-7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会徽中,以锦标主义符号为主,而到了第8 届开始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观。从外形上,第8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会徽是由变形的阿拉伯数字“5”和“6”巧妙组合成“8”字,体现第8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是56 个民族的盛会。将举办的第11 届运动会会徽主体是汉字“中”的形象,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观呈现。这几届会徽的主体图样设计中,频繁出现的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精神,还展现中华民族追求祥和、幸福、仁爱的美好愿望。通过龙凤的象征符号形塑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共根认同。
    3)参赛主体共建共治。
    第1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有汉、蒙、藏、纳西、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苗、傣、朝鲜、满、彝等民族参赛,而之后汉族被排除在外,运动会也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直到2015 年第10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时,首次允许汉族运动员参赛。第11 届全国民运会“延续上届运动会允许一定比例汉族运动员参赛的做法,集体项目由汉族运动员和少数民族运动员共同组队参赛。”这是我国民族运动会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指导下的重要决定;这也体现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层内容。自1991 年伊始,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都有台湾代表队。台湾学界在观看完运动会后,也认为应加强两岸传统民族体育界的交流和共识,如此对少数民族的运动发展必有更好的愿景。另外,运动会中还有港澳观摩团的参加。港澳台的加入,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添上完美一笔。这是在两岸三地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上出现的,有利于实现我国统一大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二个层面内容。
    4)项目共享交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产生地各不相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得这些项目已由各民族共享。在竞赛项目上,各省参赛队伍可以任选项目进行参赛。例如,第9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新疆共参加秋千、高脚竞速和板鞋竞速等9大项竞赛项目,第10 届运动会在竞赛项目中增设民族健身操。这是2013 年国家民委发布的中国首套民族健身操,采撷各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融合20 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并融入现代舞蹈的时尚元素,共有56个节拍,寓意56 个民族。第11 届运动会鼓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表演项目编创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由此,充分体现出在“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引领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共享性。
    5)媒体叙事塑造共同体。
    1982 年《人民日报》针对第2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采访当时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他说“我们一定要把这次运动会开成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第4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刊登了法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主席詹洛克的感慨:“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政府出那么大的力,花那么多的钱,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人民日报》把在西藏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看成“增进祖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和相互了解”的会议。第10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时,《人民日报》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本次运动会办成一届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从《人民日报》对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报道中能够看出,使用词汇在发生变化,由“中国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表述,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转变,是我国民族政策不断发展的时代印证,也是“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塑造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