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反思•新的前景——新中国70年史学的三大跨越(3)
http://www.newdu.com 2025/02/04 03:02:40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 瞿林东 参加讨论
03、新时代与中国史学的新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史学面临许多新任务,这样几项任务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对丰富的史学遗产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加快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吸收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逐步建立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确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认真地清理史学遗产,继承其中优秀部分,并按一定的类例作细致的梳理。二是对史学遗产中这一部分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发掘那些可以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结合、融汇的部分,使古今有所关联。三是进一步总结、提升、充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突显其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积极参与同外国史学平等对话。 第二,新时代中国史学以更加理性的观点对待外国史学,应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即一不排斥,二不盲从。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这就是说,我们讲民族性一定是同时代性相结合的,我们讲世界性一定是与民族性相联系的。这样,中国史学同外国史学的关系,逐步可以做到“中中有外,外在中中”。这是中国史学前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中国自古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观念,此后,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均有所表现。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见《资治通鉴》书末,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称:一部《资治通鉴》主要是写出了“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大事。这是从历史撰述上表达“民本”的典型一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应当明确地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本观在当前的表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 第四,进一步确立史学服务于社会的史学观。中国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习近平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历史观、方法论以及学科建设、社会作用、人才培养等,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史学新前景的憧憬,全国史学工作者将为此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学好党史国史 筑牢共同体意识
- 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